零售管理 - 商業選址
矽谷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個地點。
− 雷德·霍夫曼(LinkedIn 聯合創始人)
在去購物中心或商店之前,消費者腦海中首先出現的疑問是:“我需要走/開車多遠?”
在孟買、德里、東京和上海等人口稠密的城市,消費者會面臨因道路結構導致的早晚高峰交通擁堵或堵塞。在這種情況下,前往零售店購買日常用品變得非常困難。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居住地附近擁有零售店非常重要。
選址對零售業務的重要性
零售店選址也是營銷團隊在制定零售營銷策略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其中一些原因:−
商業選址是一個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獨特因素。因此,它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
零售選址是一個長期決策。
它需要長期資本投入。
良好的位置是吸引顧客到店的關鍵因素。
位置優越的商店使供應和配送更加便捷。
選址可以幫助改變顧客的購買習慣。
商圈:商業選址型別
商圈是指零售商吸引顧客的區域。它也稱為集水區。商圈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獨立店面
這些是獨立的、單獨的商店/門店,與其他零售商隔離開來。它們位於道路上或其他零售商或購物中心附近。它們主要用於食品和非食品零售,或作為便利店。例如,售貨亭、夫妻店(類似於印度的kirana 商店)。
優勢− 佔用成本低、遠離競爭、運營限制少。
劣勢− 行人流量少、知名度低。
非計劃購物區
這些是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起來的零售場所,並且有多個門店彼此靠近。它們進一步細分為:−
- 城市/城鎮的傳統“市中心”區域等中央商務區。
- 大城市中的次級商業區以及主要街道或商業街。
- 社群商業區。
- 沿街或高速公路(沿街店面)的位置。

優勢− 營業時間內行人流量大、居民流量大、附近有交通樞紐。
劣勢− 需要加強安保、存在盜竊風險、停車設施不足。
計劃購物區
這些是經過精心規劃的零售場所,旨在提供多個門店,最好是在一個主題下。這些地點擁有大型的關鍵零售品牌店(也稱為“主力店”)和一些小型商店,以增加多樣性並提升顧客的興趣。計劃購物中心有各種型別,例如社群中心或街區/社群中心、購物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專業中心、奧特萊斯中心。

優勢− 高知名度、顧客流量大、停車設施完善。
劣勢− 需要加強安保、佔用成本高。
決定零售選址的因素
營銷團隊必須針對以下問題分析零售選址:−
集水區規模− 主要(顧客佔 60% 至 80%)、次要(顧客佔 15% 至 25%)和三級(其餘偶爾購物的顧客)。
佔用成本− 不同地區的租賃/自有成本不同、房產稅、場地維護成本。
顧客流量− 訪問該地點的顧客數量、透過該地點的私家車數量、訪問該地點的行人數量。
對商店運營的限制− 對營業時間的限制、媒體推廣活動期間的噪音強度。
位置便利性− 靠近居民區、靠近公共交通設施。
選擇正確零售選址的步驟
零售公司需要遵循以下步驟來選擇合適的選址:−

步驟 1 - 按照行業、產品和競爭對手分析市場− 公司在該業務中經營了多久?該位置有多少類似的企業?新位置應該提供什麼:新產品或新市場?競爭對手的位置距離公司的目標位置有多遠?
步驟 2 – 瞭解人口統計資料− 目標位置顧客的識字率、年齡組、職業、收入群體、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步驟 3 – 評估市場潛力− 目標位置的人口密度、預期競爭影響、產品需求估算、運營法律法規知識。
步驟 4 - 確定備選地點− 是否有其他潛在地點?其佔用成本是多少?如果周圍有更好的位置,哪些因素可以妥協?
步驟 5 – 為零售店確定最佳和最合適的位置。
衡量選址的成功
一旦零售店在選定的位置開業,跟蹤選址的可行性非常重要。為了瞭解這一點,零售公司會進行兩種型別的選址評估:−
宏觀選址評估
當公司希望在國際上開展零售業務時,會在國家層面進行此評估。在此評估下,會執行以下步驟:−
透過分析宏觀環境(如政治、社會、經濟和技術)中的位置,對市場進行詳細的外部審計。
列出最重要的因素,例如顧客的支出水平、競爭程度、個人可支配收入 (PDI)、地點的可用性等,併為每個因素定義最低可接受水平,並對國家進行排名。
在選定的國家/地區內部,將考慮上述相同因素,以找到可靠的位置。
微觀選址評估
在此評估級別,將根據以下四個因素評估選址:−
人口− 將會購物的合適顧客數量。
基礎設施− 商店對潛在顧客的可達程度。
商店門店− 確定競爭商店(降低選址吸引力的商店)以及互補商店(增加選址吸引力的商店)的水平。
成本− 開發和運營成本。高昂的啟動和持續成本會影響零售業務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