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格克效應:含義與應用
麥格克效應是一種感知現象,它闡述了人們感知語音時聽覺和視覺如何相互作用。例如,與聲音一起呈現的視覺感官資料會影響個體如何感知它。麥格克效應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在電影中將語音聲音配音到人們發音不同聲音的畫面上時發生的。當人們認為另一個人的嘴唇動作與其所說內容不符時,就會產生麥格克效應。換句話說,語音的感知是一種由視覺和聽覺結合產生的錯覺。麥格克效應是一種跨模態效應和錯覺,源於來自不同感官(即視覺和聽覺)的衝突資訊。
麥格克效應:為什麼以及如何引起人們的興趣?
麥格克效應在概念上很有趣,因為它引起了人們對個體感覺模式問題相關挑戰的關注。根據傳統觀點(這要歸功於亞里士多德,並且通常在人們早期教育階段就被傳授給所有學生),人類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傳統方法經常得到這樣一種觀點的支援,即這些感官獨立運作,並且可以單獨研究,因為它們各自處理不同的感覺資料。這兩種觀點後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於對不同型別的感官模式以及如何將它們區分開來或彼此分離進行哲學討論。跨模態對感知體驗的影響以及跨模態錯覺的存在(和數量)給感官獨立運作並可以單獨研究的觀點帶來了壓力。心理學領域對此主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哲學家也在思考這對思考可能存在的經驗型別意味著什麼。
麥格克效應的挑戰
很難確定觀察者的回答是否與他們的實際感知相符,這給麥格克效應的解釋帶來了問題。多感覺整合導致聽覺感知發生變化,這才是真正的麥格克效應。如果整合沒有發生,觀察者仍然可以單獨感知各個部分,並決定根據聽到的內容或看到的內容做出反應。融合效應如此吸引人的一個原因是,觀察者似乎並不僅僅依賴於一種感覺模式,而是在報告與兩種刺激成分都不同的感知時,似乎融合了來自兩種感覺模式的資訊。然而,正如所討論的,這種策略並不比錯覺的其他迭代更能確保簡單的整合度量。
麥格克效應的挑戰 |
---|
很難確定觀察者的回答是否與他們的實際感知相符,這給麥格克效應的解釋帶來了問題。 |
如果整合沒有發生,觀察者仍然可以單獨感知各個部分,並決定根據聽到的內容或看到的內容做出反應。 |
融合效應如此吸引人的一個原因是,觀察者似乎並不僅僅依賴於一種感覺模式,而是在報告與兩種刺激成分都不同的感知時,似乎融合了來自兩種感覺模式的資訊。 |
麥格克效應的強度
當根據聲學成分的反應比例下降,而融合反應比例增加時,假設麥格克效應會增強。當提供較少的B回答和更多的D回答時,刺激A[b]V[g]的麥格克效應被認為更強。如果有人認為它隱含地預設了對聲學和視覺成分的感知是準確的,那麼這種方法通常適合於確定麥格克效應的程度(或者至少在比較的條件下是恆定的)。然而,如果這個預設不正確,它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影響麥格克效應的內部因素
腦損傷
大腦的兩個半球結合從視覺和聽覺感官獲得的語音資訊。麥格克效應更有可能發生在右撇子身上,因為單詞優先進入左半球,而面部則進入右半球。研究表明,麥格克效應仍然存在,但對於做過胼胝體切斷術的人來說,速度要慢得多。
關於視覺刺激對語音感知的影響程度,在左半球病變的人群中也觀察到比正常人更高的麥格克效應。然而,如果左半球的損傷影響了他們感知視覺片段中語音的能力,他們可能不太可能經歷麥格克效應。另一方面,右腦半球受傷的人在純視覺和視聽整合任務中都表現出困難。此外,即使這些人的資訊整合能力會導致麥格克效應,這種整合也只在使用眼部刺激來提高聽覺訊號較差時的效能時才會出現。因此,雖然右半球受傷的人可能會表現出麥格克效應,但它並不像在正常人群中那樣顯著。
阿爾茨海默病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了面部語音處理和麵部身份的獨立性。研究中用來產生麥格克效應刺激的面部經過修改,以便一些人覺得它們很奇怪,而另一些人則覺得它們很熟悉。此外,所使用的語音和麵部要麼一致(屬於同一個人),要麼不一致(屬於不同的人)。透過將各組進行比較,以確定哪些參與者群體更容易受到麥格克錯覺的影響。結果表明,當語音和麵部不同步時,熟悉面部的人比不熟悉面部的人更不敏感。這一發現表明,面部語音和麵部身份並非完全獨立,並且熟悉說話者面部的人比不熟悉的人不太可能受到麥格克效應的影響。
結論
最後,從以上討論可以得出結論,由於麥格克效應,當來自刺激的聽覺線索與來自說話者面部的視覺線索衝突時,語音聲音經常被錯誤分類。麥格克效應是一種聽覺視覺錯覺,它證明了人們在感知語音聲音時如何結合來自不同感官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