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策略
定價是指確定企業將其產品或服務交換所得的過程。企業在銷售產品或服務時可以使用多種定價策略。價格可以設定為最大化每單位產品的盈利或整體市場的盈利。它可以用來防禦現有市場免受新進入者的侵害,增加市場份額或進入新市場。
在為新產品定價時,需要遵循某些準則。以下是常見的定價策略:
新產品定價
大多數公司在日常運營中並沒有以主要方式考慮定價策略。新產品的營銷存在問題,因為新產品沒有過去的資訊。
確定產品的首個價格是一個重大決策。公司的未來取決於產品初始定價決策的合理性。在大型多元化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需要為接受新的產品創意建立具體的標準。
為新產品確定的價格必須完成高階研究和開發,滿足公眾標準(例如消費者安全)並獲得良好的利潤。在新產品定價中,可以選擇以下兩種定價型別:
撇脂定價
撇脂定價被稱為短期定價策略。在這裡,公司傾向於在初期階段收取更高的價格。最初的高價有助於“撇取市場上的奶油”,因為新產品的需求在早期階段可能不太敏感於價格。
滲透定價
滲透定價也被稱為“拒止定價”政策,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競爭。在滲透定價中,對新產品收取最低的價格。這有助於快速銷售並將競爭對手拒之門外。這是一種長期定價策略,應謹慎採用。
多種產品
顧名思義,多種產品表示生產一種以上的產品。傳統的定價理論假設一家公司生產單一均質產品。但現實中的企業通常生產多種產品,並且這些產品之間存在相互關係。這些產品是聯產品或多產品。在聯產品中,投入在生產過程中是共同的,而在多產品中,投入是獨立的,但有共同的間接費用。以下是遵循的定價方法:
完全成本定價法
完全成本加成定價是一種定價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您將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銷售和管理費用以及間接費用加總,並加上一定的加成百分比,以得出產品的價格。定價公式為:
這種方法最常用於根據客戶的具體要求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情況。因此,競爭壓力減小,沒有提供標準化產品。該方法也可用於設定長期價格,這些價格足夠高以確保在所有成本產生後仍能盈利。
邊際成本定價法
在經濟學中,將產品價格設定為等於增加一單位產出的額外成本的做法稱為邊際定價。根據這項政策,生產商僅對售出的每個產品單位收取由材料和直接人工造成的總成本的增加。在銷售不佳期間,企業通常將價格設定在接近邊際成本的水平。
例如,某件商品的邊際成本為 2.00 美元,正常售價為 3.00 美元,如果需求下降,則銷售該商品的公司可能希望將價格降至 2.10 美元。企業會選擇這種方法,因為交易中 10 美分的增量利潤好過根本沒有銷售。
轉讓定價
轉讓定價涉及關聯方之間進行的國際交易,涵蓋各種交易。
最常見的是經銷權、研發、營銷、製造、貸款、管理費和智慧財產權許可。
所有公司間交易必須根據適用的法律進行監管,並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該原則要求持有最新的轉讓定價研究和基於該研究的公司間協議。
一些公司根據之前釋出的研究或他們收到的不當建議,在其公司間交易中以“成本加 X%”的方式運作。這還不夠,此類決策必須透過適當的轉讓定價研究以方法論和間接費用金額來支援,並且必須每年更新。
雙重定價
簡單來說,在不同市場為同一產品提供不同的價格就是雙重定價。同一產品的不同價格基本上被稱為雙重定價。雙重定價的目的是以一種產品進入不同的市場或新市場,在外國提供較低的價格。
行業有特定的法律或規範需要遵循雙重定價。雙重定價策略不涉及套利。在發展中國家,這種策略非常普遍,當地公民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與外國人支付更多價格相同的商品。
航空業可以被認為是雙重定價的主要例子。如果機票提前預訂,公司會提供較低的價格。這類客戶的需求是彈性的,與價格成反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機票價格開始上漲,以便從需求不那麼敏感於價格的客戶那裡獲得更高的價格。這就是公司對同一航班機票收取不同票價的方式。這裡的區分因素是預訂時間,而不是國籍。
價格效應
價格效應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隨價格變化而變化。其他條件包括:消費者的品味和偏好、消費者的收入、其他商品的價格(假設為常數)。以下是價格效應的公式:
價格效應是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總和
價格效應 = 替代效應 - 收入效應
替代效應
在這種效應中,消費者被迫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以便在消費者正常收入固定的情況下最大化其滿足感。可以用以下示例來解釋:
消費者會購買價格較低的食品,例如蔬菜而不是肉類。
消費者可以減少肉類的購買量以控制支出。
收入效應
基於消費者可支配收入變化的商品需求變化。收入效應包括兩種型別的商品或產品:
正常商品 - 如果價格下降,則由於實際收入增加而導致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劣等商品 - 對於劣等商品,由於實際收入增加而導致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