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營銷 - 影響因素



在過去二十年中,印度的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以及隨後的全球化現象導致了大量的外國投資流入,以及大型跨國公司進入印度。

許多國內印度企業,尤其是在資訊與通訊技術、汽車、紡織和工程產品領域的企業,已將其業務擴充套件到海外市場。隨著產品和市場的全球化,企業面臨著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雙重競爭。

由於人口結構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營銷人員的任務變得更加具有挑戰性。快消品、電信、保險、金融服務、耐用消費品和汽車等行業的企業如今正在採用創新的營銷實踐來確保生存並提高市場份額。

這些企業現在正將重點從飽和的一線和二線城市轉向農村和半城市城鎮,以增加收入和市場份額。但農村地區在村莊數量、人口密度低、可及性、基礎設施、電信網路、文盲率、社會和文化落後以及低收入方面存在自身的侷限性。

此外,近70%的印度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農業部門創造的收入在GDP總量中所佔比例不到17%。與城市地區相比,大部分農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費率相對較低。但他們仍然渴望獲得大多數城市產品。

促使農村消費者需求上升的因素包括:識字率提高、向城市地區遷移、媒體和電信發展、銀行信貸計劃的普及、市場全球化、低價科技產品(如電視、手機、冰箱、相機等)、政府支援的就業創造以及稅收優惠和貸款減免。

如今的農村居民不再無知,也不再聽天由命。今天的農村消費者不僅擁有購買力,而且對所購買產品的價格和需求也更加了解。他們正在尋找市場上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更好質量、耐用性和多功能性。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環境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社會範圍內,人們的文化、傳統、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構成了社會文化環境。

以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對決策階段起著重要作用,決定了人們會購買什麼以及如何消費。

文化

文化是宗教、語言、教育和教養等因素的結合。可以透過對社會文化環境的調查,獲得關於農村居民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和購買行為的準確資訊。

文化變遷既帶來了營銷機遇也帶來了威脅,還帶來了農村居民的需求和感受,這些都需要被理解。

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是**社會文化環境**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一個社會由不同的社會階層組成,所有社會階層都是由其成員的收入、職業、識字率等決定的。每個階層都有其自身根據生活方式、行為等決定的階層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對該階層成員的消費模式和支付行為有強烈的影響。

社會和文化環境

全國各地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因不同的宗教、種姓和語言群體而異。常見的社會文化行為已被繪製成不同的社會文化區域,這些區域可能遍佈政治邊界。社會習俗的影響體現在消費者對產品特性、產品尺寸、形狀和顏色的偏好上。

資訊來源也受到社會習俗的影響。除了文化動態之外,還需要了解農村居民的需求和感受。營銷人員首先要了解這一點,然後才能相應地設計和推出產品。例如,吉百利公司根據研究理論和對農村母親總是會為孩子選擇餅乾而不是巧克力的理解,推出了巧克力味餅乾Chocobix。

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有一種社會等級制度,婆羅門位於等級制度的頂端,其次是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位於底層。種姓本身又細分為亞種姓,它們聲稱在社會地位上高於其他種姓。

營銷人員必須對種姓制度敏感,並相應地調整農村地區的產品。在制定廣告、品牌傳播和推廣計劃時,營銷人員必須注意確保人物和資訊的相關性,避免影響任何種姓制度。

人口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佔世界地理面積的2.4%**,養活了世界16%的人口。超過72%的全國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

印度農村消費者的估計規模可以從下表中估算出來。該表突出了1981年至2001年間印度農村和城市人口的情況——

1981 1991 2001 比上一十年增長
1991 2001
農村人口(億) 50.20 60.21 66.0 +10.01 +5.79
城市人口(億) 15.62 24.18 32.6 +8.56 +8.42
總計 65.28 84.39 98.6 18.57 14.21

根據該表,我國約72%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這為營銷人員提供了比城市市場更大的市場。因此,人口增長是促使營銷人員關注這一特定細分市場的主要因素。

從人口數量來看,印度農村市場的規模幾乎是美國和蘇聯整個市場規模的兩倍。但在研究農村市場環境時,我們還必須考慮其他因素,如職業模式、支出模式、經濟改革、收入來源和基礎設施等。

人口普查年份 全印度
人口(萬) 十年增長率
農村 城市 總計
1901 2125.4 258.5 2383.9 -
1911 2261.5 259.4 2520.9 2.3
1921 2232.3 280.9 2513.2 -0.31
1931 2455.2 334.6 2729.8 11.00
1941 2745.1 441.5 3186.6 14.22
1951 2986.5 624.4 3610.9 13.31
1961 3602.9 798.4 4392.3 21.64
1971 4390.5 1091.1 5481.6 24.80
1981 5238.7 1594.6 6833.3 24.66
1991 6286.9 2176.1 8463.0 23.86
2001 7416.6 2853.6 10270.2 21.34

上表顯示了1901年至2001年間人口及其增長情況,以及目前人口的快速增長情況。

儘管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多年來略有下降,但從絕對數字來看,農村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城市人口。農村地區人口的增長為耐用消費品和服務的營銷提供了空間。

職業

農村居民的職業模式也影響著收入來源的性質,這反過來又會影響支出模式。農村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取決於職業性質和收入的穩定性。

職業 農村人口比例
農業 50
農業勞動者 27
商業 10
非農業勞動者 9
薪水領取者 2
非就業人口 2
總計 100

農村人口的主要部分依靠農業和相關活動為生。因此,農村居民手中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和其他相關活動的狀態。

識字水平

農村居民的識字水平對營銷團隊採用的營銷策略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在與農村居民溝通方面。識字水平越高,公司就越容易滲透到農村地區。

性別1971 1981 1991 2001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男性 34 61 41 66 58 81 57.9 81.1
女性 13 42 18 48 31 64 30.6 64
總計 24 52 30 57 45 73 44.7 73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過去二十年中,識字率有所提高,但1991年以來的識字率變化幅度很小。還可以注意到,即使在今天,我國只有45%的農村人口是識字的。

土地分佈與利用

營銷人員開發農村市場潛力的主要障礙之一是農村市場的廣闊性。由於城市人口的集中,將其根據城市人口的需求進行劃分要容易得多,但在農村市場中則非常困難,因為其分佈非常分散。

下表顯示了印度村莊的分佈情況——

人口 村莊數量 佔總數的百分比
少於200 114207 17.29
200-499 155123 24.3
500-999 159400 25.0
1000-1999 125758 19.7
2000-4999 69135 108
5000-9999 11618 1.80
10000及以上 3061 0.5
總計 638.356 1000

這清楚地表明,**農村人口分佈在約638365個村莊**。還應注意的是,村莊的規模並不統一。印度約42%的村莊人口不足500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