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育:意義與應用
“和平”的概念有多個方面。它通常被描述為沒有敵意、衝突或其他干擾的狀態。它被視為一種和平、和諧的狀態和非暴力的生存方式。人與人之間以尊重、公平、仁慈為特徵的關係被稱為處於和平狀態。與自己的思想和平相處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同樣相關。人們普遍認為,和平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鼓勵人類拒絕暴力,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世界中生活,以實現這種和平狀態,尤其是在當今衝突不斷的地球上。
和平教育
目前正在灌輸和諧、尊重和寬容的理念,以培養更牢固的人際關係。這些被視為最終導致一個沒有衝突的世界中的種子。根據梅耶霍夫的觀點,和平研究包括學習和平對話、寬容、接受差異以及將愛作為生命的基本法則。因此,和平教育的主要益處在於它有助於消除支援在權力鬥爭中使用暴力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它培養個人和群體之間的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和平教育不是教授和平締造的歷史,而是教授如何在維護真理、正義和生存的同時,在自己的周圍環境中創造和平。此外,它超越了教授衝突解決技巧。如果必須調解以實現和平,那麼必須樂於傾聽他人的看法和觀點,並改變自己的觀點以達成協議、妥協並在群體層面達成共識。
和平教育的機構支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74 年發出的關於國際理解教育、合作與和平教育以及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建議被視為認識到和平教育需求的催化劑。它試圖在國際邊界之間創造和平並增進相互尊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教育應包括對支撐國家之間矛盾和緊張局勢的歷史和當代經濟和政治因素進行批判性分析,以及研究克服這些矛盾的方法,這些矛盾是理解、真正國際合作和發展世界和平的真正障礙。”
正如其預期的那樣,教育解決的是人們的實際利益,而不是剝削和煽動衝突的做法。在世界各地,人們都在努力將和平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和平研究和教育是許多著名大學的熱門話題,包括布拉德福德大學。此外,聯合國大學、和平大學和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等組織正在該領域開展開創性的研究。印度大多數致力於甘地研究或致力於傳播甘地和平與非暴力資訊的機構都在為這一教育領域做出重大貢獻,國家政府和外國組織支援此類倡議。
此外,一些頂尖的教育機構和研究中心,包括國家教育研究與培訓理事會,已經建立或正在準備和平教育指南(NCERT)。聯合國將 2000 年命名為“世界兒童和平與非暴力十年”。這獲得了多個和平組織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援,有助於培養和平文化。因此,和平教育的作用在關於和平的機構話語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進和平的任務中得到了提升。兒童權利公約(1989 年)明確提及和平教育。
和平教育的實踐
與任何教育一樣,Haavelsrud(1975 年)建議在三個領域開展和平教育:資訊、態度和行動。這個過程包括意識、分析和行動。和平教育是旨在實現社會轉型的大型框架的一部分。它經歷了積極的轉變。該計劃中的關鍵要求是個人發生改變。由於這種個人發展,系統/結構逐漸發生變化。
為了學會共同生活,增強對他人困境的認識,從邏輯上分析問題,並採取行動,願意取得良好的成果,個人和社會都需要共同努力。必須記住,只有非暴力的氛圍才能促進和平教育。暴力和人性密不可分。甘地認為,透過堅定地堅持非暴力,可以戰勝邪惡。
然而,他認為,總的來說,所有人都善良。這種信念促使他發表了“建設性計劃”,這是一項發展戰略。它尋求在不使用暴力的情況下改造社會。像這樣,和平教育讓學習者接觸到一個充斥著明顯差異的世界中的嚴酷現實。它還有助於他們理解數百萬同胞所處的日常生活環境。這培養了同理心和改善局面的意願。約翰·杜威稱之為“全球愛國主義”——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願望。
和平教育不是隻能在課堂上教授或抽象的東西。它涉及持續學習。和平教育可以從家庭開始,然後擴充套件到其他層面,例如學校、高等教育機構、工作場所或開展相關倡議的地方。在此過程中,以下考慮因素至關重要:
應優先考慮參與式和自主學習。
討論應將和平的維護和進步考慮在內。
建立關於實用方法和世界和平的課程。
透過媒體傳播和平資訊。
透過宗教性質的組織傳播知識。
透過社會工作專案傳播知識。
在教育領域開展合作和團隊合作。
資訊選擇和評估。
消除衝突資訊中的偏見。
組織和平運動、做簡報和舉辦和平研討會。
培養和平教育工作者,以便他們能夠服務於社會各個方面
鼓勵志願者提供教育機會
保持不斷前進的動力,以促進和平。
甘地與和平教育
與全球歷史上任何其他著名人物相比,甘地與和平與非暴力聯絡得更為緊密。在文學、辯論或其他表達形式中,甘地被認為是任何和平討論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他的言論、演講、出版物等可以用來確定他對和平的優先順序。甘地的政治、社會和宗教世界觀以和平為中心,他向世界展示了實現世界和平的最佳途徑。甘地認為,所有弊病的根源都是暴力。他的方法是非暴力,這通常與和平和真理相關聯。
這也可以在他的教育觀中看到。他的主張原則在他的談話、著作和與他人的互動中都顯而易見。甘地的和平概念基於“阿希姆薩”(非暴力)的理念,即愛、生命和創造的法則,與暴力或“欣薩”(仇恨、死亡和毀滅的根源)形成對比。甘地認為,非暴力應成為指導我們日常行為的基本原則,並且它是教育中不可或缺、重要且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甘地宣稱,道德和倫理教育應被用來為一個人從小培養道德奠定基礎。甘地認為,這對於一個人整體人格的發展以及人類朝著和平道路前進至關重要。甘地關於價值觀教育的觀點讓我們熟悉了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這種教育從整體角度強調社會意識和每個人的尊嚴。甘地將道德教育視為促進品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他主張在課程中加入宗教課程,以便學生能夠培養他們的道德和精神自我。他認為,這將培養一個人性格中的剋制、寬容和敬畏的品質。
甘地認為,在課程中加入宗教課程將增強學生的道德品格,並幫助他們獲得寬容、人文主義和忍耐。由於每個信仰都教導和推薦和平,因此很容易在學生早期灌輸這些價值觀。甘地認為,有必要教授宗教研究,因為印度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傳統,以促進長期的和諧。甘地的策略可能在創造持久的和平文化方面發揮作用。甘地經常被認為是那些促進和平與和諧的組織和機構的靈感和行動的源泉。
結論
和平教育旨在增強在個人和社會層面解決衝突所需的人性品質。其起源可以發現在具有強大和平傳統的社會中。這一學科從許多和平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貢獻中受益匪淺。甘地是制定支援和平的教育計劃的關鍵人物之一。
隨著知識和現代方法的進步,和平教育正被納入全球越來越多的教育專案中,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之外,還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世界和平教育越來越被視為更美好的時代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