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學教程
- 環境學 - 首頁
- 環境
- 生態系統
- 生態系統的分類
- 生態系統的功能
- 生態金字塔
-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 自然資源
- 水資源
- 礦產資源
- 土地資源
- 能源資源
- 生物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 汙染與控制
- 空氣汙染
- 水汙染
- 噪聲汙染
- 土壤汙染
- 固體廢物管理
- 危險廢物管理
- 廢水管理
- 全球環境問題
- 臭氧層破壞
- 森林砍伐與荒漠化
- 國際協議
- 政策與法規
- 空氣、水和森林法
- 環境影響評估
- 邁向可持續未來
- 環境學資源
- 環境學 - 快速指南
- 環境學 - 資源
- 環境學 - 討論
全球環境問題
氣候是指一個地方通常的天氣狀況。氣候隨季節和地區而異。世界所有氣候的組合被稱為地球氣候。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一個地方或地區的通常天氣狀況發生的變化。變化可能體現在降雨或降雪模式、溫度等方面。氣候變化也是地球氣候的變化。
氣候變化現在已成為全球討論的熱點話題。這是因為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近年來世界氣溫正在上升。據信,過去一個世紀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6°±0.2°C。在全球範圍內,1998年是最熱的一年,而1990年代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許多國家經歷了降雨量的增加,特別是在中高緯度地區的國家。在某些地區,例如亞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近幾十年來乾旱的頻率和強度有所增加。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厄爾尼諾現象(造成巨大風暴)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都比之前100年更加頻繁、持久和強烈。所有這些跡象表明,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變化,使人類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
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自然會發生變化。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長時間的強降雨,都是影響地球氣候的自然現象的例子。這些都是自然的,與我們目前對氣候變化的擔憂無關。
我們今天關注的是全球氣溫的上升,尤其是這一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導致了地球自然氣候的某些變化。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當前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擴大了“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某些氣體的數量增加,這些氣體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氧化亞氮 (N2O)、水蒸氣、氯氟烴 (CFCs) 等。
溫室氣體自然產生,並像毯子一樣將熱量困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當大氣中這些氣體的濃度主要由於燃燒化石燃料而增加時,地球大氣溫度也會相應上升。這被稱為**全球變暖**。
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人為因素包括:
人口呈指數增長。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規模巨大且缺乏規劃。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對能源的需求,大規模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機械、電子產品等數量的大幅增加。
氣候變化對人類環境的影響
現在已經清楚,氣候變化會導致自然系統發生不必要的變化。氣候變化的環境後果包括極端熱浪、海平面上升、降水變化導致洪水和乾旱、強颶風以及空氣質量下降。
上述驚人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
與天氣相關的災害發生頻率增加
降水變化導致水資源的可用性和數量發生變化,還會導致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強風暴、洪水和乾旱。所有這些天氣現象的發生頻率有時會導致大量人員傷亡,以及巨大的財產損失,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
人類健康
氣候變化會影響人類健康的先決條件,例如清潔的空氣和水、充足和健康的食品、對傳染病媒介的自然限制以及住所的充足性和安全性。
世界衛生組織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弱勢群體更有可能承擔氣候變化帶來的不成比例的負擔,因為他們更容易受到健康威脅的影響。
大規模人口遷移
氣候變化的影響,如荒漠化、海平面上升和與天氣相關的災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流行病的傳播,可能會破壞或影響人類居住地,導致人們尋求其他地方的庇護。
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可能導致各級的人類衝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到2050年,將有超過1.5億環境移民,並且由於問題的複雜性和資料缺乏,這一數字將令人困惑。
除了上述內容外,氣候變化還有一些其他後果:
水文迴圈和供水變化
赤道輻合帶(ITCZ)可能會向北半球移動,導致降雨模式發生快速變化
熱帶和溫帶氣旋、雲量、龍捲風和風暴的增加
氣壓帶和大氣環流的變化
海洋水溫升高可能會危及全球的珊瑚礁
沙漠擴張和沙漠內部荒漠化加劇
對糧食供應和穀物國際貿易的影響
國家公園、保護區和生物圈保護區可能會發生變化
馬爾地夫等國家以及荷蘭的大部分地區可能會被淹沒
氣候變化正在使糧食作物營養價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導致糧食作物中的鐵和鋅缺乏。
人口爆炸及其對環境的壓力
有限的資源
大多數資源從一開始就是有限的,而且自然資源的再生速度緩慢,地球上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給世界資源帶來了過大的壓力。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人口增長和由此導致的人類居住地的增加,奪走了相當一部分的自然植被、可耕地,最重要的是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在當前時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由此產生的生態失衡已經達到了嚴重的程度。
人口越多,需求越大,浪費越多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舒適和奢華的需求成倍增加。這使得世界各國必須生產大量的商品和服務。
不僅人口眾多(2016年為74億),而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也直接影響著環境。人口越多,對資源的需求就越大,產生的廢物就越多。顯然,人口增長帶來的挑戰之一是,如此多的人共享有限數量的資源,給環境帶來了壓力。
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
上個世紀世界大部分地區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不僅破壞了大量自然植被,還迫使許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
除了人口快速增長導致的資源壓力外,技術和科學創新、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電子產品、機械和裝置的數量也增加了大量汙染物。結果,環境退化已經上升到無法恢復的水平。
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較高,對汙染的貢獻也高於其他國家。在一個物質和能源使用水平較高的國家出生的孩子,比在一個貧困國家出生的孩子對地球資源造成更大的負擔。
但是,當人口規模穩定在與生態系統生產能力相一致的水平上時,更容易實現可持續發展。
瘋狂的消費主義
消費雖然對經濟是必要的,但也可能對環境造成危害。消費主義是一種支援和鼓勵不斷增加商品和服務獲取量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人類對世界市場上大量湧現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狂熱。這被改進的營銷策略、誘人的廣告以及公司和經銷商提供的消費者友好型服務所加劇。
大約20億屬於“消費階層”的人的特點是渴望加工食品、渴望更大的房屋、汽車、耐用品等,以維持他們想要的生活方式。
由於人口增長,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和中國)的消費主義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
瘋狂消費主義的原因
現代人日益增長的物質主義傾向
由於交通和通訊的快速發展,更容易進入市場
有效的營銷和廣告策略
世界大部分地區收入水平的提高
全球化和自由化
創收方式的快速增長
貪婪地擁有更多
瘋狂消費主義的影響
消費主義的不斷增長導致商品和服務的過度生產,進而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巨大壓力。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和汙染已成為普遍現象。人類已經達到了環境汙染的頂峰,從那裡似乎很難回頭。對舒適和奢華的追求不成比例地汙染了環境。
消費者產品過度需求導致了當前大多數環境失衡,而這些失衡已經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引發了生態災難。
消費主義導致城市和農村地區產生大量廢棄物,進而汙染環境。全球範圍內,特別是發達國家,日益增長的電子垃圾對環境造成了更大危害。塑膠在各種用途中的普及嚴重加劇了空氣、水和土地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