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對價與標的:印度合同法1872年第23條
根據印度合同法第23條,合同的有效性需要標的和對價均為合法。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被稱為標的。目的的實現導致商定的補償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讓我們來看看合法標的的特徵以及規範什麼構成合法標的和對價的合同法。
合法標的和合法對價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有效合同的兩個基本方面:合法標的和合法對價。一般來說,所有個人都有能力訂立他們選擇的合同。但是,他們的合同自由,或訂立協議的權利,並非絕對的。合同自由受到限制,因為它受廣泛的法律規則約束。前面的觀察可以透過以下例子說明:如果“A”同意向“B”支付100美元以換取“B”偷竊“C”的錢包,那麼即使“B”成功偷走了“C”的錢包,法院也不會強迫“A”支付給“B”,因為這相當於鼓勵此類行為。
在“標的”和“對價”的問題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中,很難區分兩者,特別是當對價包括做或不做某事的承諾時。在評估中,有時會遇到“標的”和“對價”。例如,如果“A”同意向無力償債的“B”出售商品,“B”以欺詐債權人的意圖將合同的利益以“100/-”的價格轉讓給他人,則轉讓的對價,即“100/-”,是合法的,但標的,即欺詐債權人,是非法的,因為它違反了破產法。
儘管“標的”和“對價”這兩個詞經常互換使用,但我們必須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區分它們,並確定它們是否合法。
非法標的
根據該法的第23條,“對價”或“標的”是非法的,如果它被法律禁止;或者如果允許,它將損害任何法律的要求;或者它是欺詐性的或涉及對個人或他人財產的損害;或者它是不道德的或違反公共政策的。任何標的或對價非法的協議均屬無效。第23條界定了合同自由的界限。以下是由於標的非法而導致無效的協議的例子。
當A、B和C達成協議,將透過欺騙獲得的特定收入或損失平均分配給自己。該協議無效,因為其目的是進行欺詐,這是非法的。
如果A承諾向B返還被盜的財產以換取B撤回對他提起的刑事訴訟,則該協議無效,因為撤回訴訟意味著壓制起訴。
非法對價
現在考察一下哪些情況會導致對價和標的均為非法。有七種這樣的情況,如下所示:
它們被法律明確禁止。
它們具有欺詐性。
標的和對價的性質使得它們違背了法律的目的。
它們涉及對個人或財產的傷害或損害。
被法律法院認為是不道德的。
違反公共政策。
法律禁止
當合同的標的或對價被法律禁止時,它就不再是合法的對價或標的。然後,它們被認為是非法的。因此,此類合同不再有效。
標的的非法對價涵蓋法律明文禁止的行為。這還包括主管部門透過法律法規禁止的行為。但是,如果此類主管部門的規範與法律不符,則它們不適用。
例如,A從林業部門獲得了在特定區域修剪草地的許可證。部門官員告知他,他不能將此類利益轉讓給他人。但是,《森林法》中沒有此類規定。因此,A將其股份轉讓給了B,該交易被宣佈為有效。
對價或標的違反法律規定
這意味著合同試圖違反法律的意圖。如果法院認定當事人的真實意圖是規避法律的規定,則該合同將被撤銷。
例如:A和B達成協議,A為債務人,B將不主張時效。但是,這樣做是為了規避《時效法》的目的,並允許法院宣佈該合同因標的非法而不可執行。
欺詐性對價或標的
合法的對價或標的永遠不可能是欺詐性的。涉及非法或欺詐性對價或目的的協議,其本身就是無效的。
例如,假設A計劃將商品出售給B,並將其走私出境。由於這是一項欺詐性交易,因此它是無效的。如果A不履行其承諾,B不能根據法律追回這筆錢。
違反任何現行規則
如果對價或標的違反了任何現行的國家規則,則它們就不再是合法的對價或標的。因此,該合同將無效。
當它們涉及對他人或財產的傷害時
從法律意義上講,傷害是指對他人實施的刑事和有害行為。因此,如果合同的標的或對價對他人或財產造成傷害,則這被視為非法對價。
例如,出版一本侵犯他人版權的書籍的合同將是無效的。這是因為這裡的對價是非法的,侵犯了另一個人的財產,即他的版權。
當對價不道德時
如果法院認為標的或對價不道德,則標的和對價是不道德的。
例如,A向B提供經濟援助,以便她與丈夫C離婚。A同意在B離婚後與她結婚。但是,法院裁定A不能從B那裡收取錢款,因為該合同因對價非法而存在缺陷。
對價違反公共政策
以公共政策的名義,我們限制了一些合同,以造福社群。但是,我們不以廣義的方式使用“公共政策”一詞。如果是這樣,它將限制人們自行訂立合同的能力。因此,公共政策在有限的範圍內用於進行合法的評估和客觀性。我們僅根據法律集中關注公共政策。
因此,讓我們看看一些違反公共政策的協議
與敵人進行貿易
壓制起訴
包攬訴訟和煽動訴訟
買賣公職的協議
壟斷協議
以報酬為媒介的婚姻協議
干預法院:其目的是誘使司法或國家官員腐敗地行事並干預法律程式的協議
結論
標的和對價的合法性在使協議具有可執行性方面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如果標的和對價不合法,則該協議無效。作為知情公民,我們必須認識到,除非並且直到我們的協議符合印度合同法1872年第10條、第23條和第24條的框架,否則我們在法庭上維護我們根據此類協議的權利的努力將是徒勞的。這是因為此類協議將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訂立協議時,我們必須格外謹慎,以確保它們不僅是“協議”,而且實際上符合法律標準,以便如果出現問題,我們有法律追索權。
常見問題
Q1. 合法標的和合法對價是什麼?
Ans. 合法對價和合法標的印度合同法第23條明確規定,合同的對價和/或標的被視為合法,除非法律明文禁止,或者其性質使得它們會違反法律的目的,或者具有欺詐性。
Q2. 第23條中的公共政策是什麼?
Ans. 第23條的一部分規定,如果協議“違反公共政策”或“法院認為不道德”,則該協議是非法的。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一詞基於拉丁法理格言“Ex Turpi Causa Non Oritur Actio”,該格言指出,任何“不光彩的原因”都不能產生訴訟。
Q3. 標的和對價的法律影響是什麼?
Ans. 當協議的目的或協議的對價被法律禁止時,它們就不再是合法的對價或標的。然後,它們就具有了非法性質。因此,此類協議不再具有意義或合法性。
Q4. 合法對價是什麼?
Ans. 合法對價是有價值的東西,有形或無形,可以交換其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因此,締約雙方必須保持相互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