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定義和含義


自殺是一個有爭議且經常引發觸發的話題,簡單來說,它是導致死亡的自殘行為,而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的人大多被發現患有心理疾病。當我們談論自殺時,通常有兩個關鍵術語很重要——自殺意念或意圖和自殺未遂。

自殺的含義是什麼?

根據定義,自殺意念是指想要自殺或考慮自殺。然而,自殺意念包括兩個組成部分:被動和主動。當你希望自己已經死了或可以死去,但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計劃時,這被稱為被動自殺意念。另一方面,有主動自殺意念意味著你正在積極考慮自殺並打算傷害自己,包括制定實現它的計劃。

主動自殺意念更為關鍵。自殺意念可能是不同精神疾病的症狀,包括根本沒有精神疾病,以及重度抑鬱症和與雙相情感障礙相關的抑鬱症。

顧名思義,自殺未遂或自殺企圖是指某人為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對自己造成傷害,但由於他們的行為而沒有死亡。那些自殺未遂且最終沒有死亡的人可能會遭受嚴重的傷口,這些傷口可能會對他們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國家犯罪記錄局 (NCRB) 的最新資料,印度的自殺率從 2019 年增加了 10%,在 2020 年的疫情年中達到 153,052 人的歷史新高,學生和日薪勞動者記錄的自殺率最高。

自殺的影響

自殺行為往往具有連鎖反應,以多種方式影響個人。朋友、家人、同事和社群的健康和福祉都受到自殺和自殺未遂的影響。根據自殺的人際理論,自殺的人自我批評,並且有歸屬感受到威脅的感覺。當有人自殺時,他們倖存的親人和朋友可能會經歷震驚、憤怒、悔恨、抑鬱或焦慮症狀,他們甚至可能會有自殺的想法。

自殺的理論視角

根據傳統的精神動力學概念,抑鬱症是對失去的愛人物件內部表徵所指向的憤怒的內化。然後,自殺象徵著發展成暴力的內化怨恨。因此,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有意傷害自己;相反,他們旨在表達他們對內化愛人物件描繪的憤怒。自然,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毀了自己。弗洛伊德在他後來的著作中假設,“死亡本能”,一種迴歸出生前無張力狀態的傾向,可能是自殺背後的驅動力。根據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理論家,自殺與認為生活變得毫無意義、空虛和根本毫無希望的想法有關。

在當今這個移動的現代世界裡,人們經常為了工作和學習而長途旅行數百或數千公里,許多人無法獲得其支援網路或處於社會孤立狀態。此外,城市居民由於擁擠的條件、過度的刺激和對犯罪的恐懼,經常限制或禁止隨意的社互動動。因此,有道理的是,許多人在需要時很難找到支援資源。家庭支援有時無濟於事,家庭成員可能會被視為導致問題而不是幫助解決問題。

學習理論家的主要關注點在於缺乏解決重大生活壓力問題的技能。Shneidman (1985) 斷言,試圖自殺的人這樣做是為了逃避令人痛苦的心理痛苦,並且可能看不到任何其他選擇。做出自殺威脅或企圖的人也可能會從朋友和家人那裡獲得同情和支援,這可能會增加隨後更致命企圖的可能性。並非說應該忽視自殺企圖或自殺姿態。自殺威脅不僅僅是一種尋求關注的策略。

社會認知理論家認為,個人的期望,例如期望被他人懷念的期望、期望幸存者會後悔虐待該人的期望以及期望自殺會立即解決一個人的問題甚至他人的問題的期望,可能是自殺的動機。

需要注意的警告訊號和症狀

需要注意的警告訊號和症狀

  • 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 存在行為問題,如違抗障礙、反覆無常或人格障礙。

  • 家族中有自殺行為、抑鬱症或自殺史。

  • 過去遭受過身體或性虐待、暴力或欺凌等創傷經歷。

  • 過度使用非法物質或患有物質使用障礙。

  • 接觸到朋友或家人自殺。

  • 與家人或同齡人發生反覆衝突。

  • 社交退縮。

  • 行為發生突然變化,例如逃避責任、不與朋友或家人互動,等等。

結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說法,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可以在個人、社群和國家層面採取許多措施來預防自殺。一個人可以做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情是透過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來傾聽他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和其他人在乎並願意提供幫助。在特定時刻,他們可能會感到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並訴諸結束自己的生命。重要的是要認可他們的感受,而不是忽視他們的擔憂。讓他們知道他們最終會度過難關,專業人士可以促進這一過程。在極端情況下,請撥打緊急號碼或自殺求助熱線。

更新於: 2022-10-13

176 次檢視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