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


“社交”和“恐懼症”這兩個詞含義大相徑庭。“社交”與“公眾”相關,“恐懼症”則與“恐懼”相關。分開來看,它們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面。然而,將它們放在一起,意義就發生了改變。“社交恐懼症”——害怕公眾?這聽起來相當可怕。它可能聽起來類似於害羞或內向;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它甚至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罕見;另一方面,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焦慮症。但是,社交恐懼症究竟是什麼?是害怕公眾?害羞?怯場?並非完全如此。


什麼是社交焦慮症 (SAD)?

社交焦慮症 (SAD),也稱為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焦慮症。它可以理解為“極度的社交拘謹、社交孤立、社交回避以及社互動動困難”。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文字修訂版》(DSM-5-TR),SAD 是對可能受到他人評判的境況的明顯恐懼或焦慮,例如與他人(可能是陌生人)進行社互動動、在工作時受到觀察,或在其他人面前進行表演(例如演講)。個人害怕可能的羞辱或尷尬,從而在其他人面前留下負面印象。對這些個人來說,社交場合成為焦慮或恐懼的來源。社交場合對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就像噩夢一樣,他們傾向於避免社交場合或帶著極度恐懼經歷這些場合。大多數情況下,感受到的焦慮遠大於情境構成的威脅。所有這一切都會導致日常生活功能障礙。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通常非常順從、不夠自信,很少掌控談話。他們表現出僵硬的體態、眼神交流不足,而且說話輕聲細語。他們顯得害羞,不願透露太多關於自己的資訊或坦誠地交談。他們更喜歡待在家裡,通常選擇不需要太多人際接觸的職業。臉紅是社交恐懼症的典型生理反應。研究報告顯示,社交恐懼症具有高度共病性,與其他焦慮症、情感障礙和藥物濫用障礙同時出現。

文化與社交恐懼症

文化塑造著人們、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對這些行為的反應。文化提供了一個評判行為的背景。即使在社交恐懼症的情況下,哪些情境被判斷為威脅也是受文化影響的。研究人員指出,個體表達社交焦慮的方式受到嵌入該文化中的共享因素的影響。例如,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的區別以及這些文化中社互動動的結構方式可能會影響社交恐懼症。集體主義文化提倡“群體”討論,而個人主義文化提倡人際和直接的溝通。

這些文化還定義了適當的社互動動形式。例如,集體主義文化致力於實現群體目標,而個人主義文化致力於實現個人目標。比較這兩種文化中社交焦慮的研究報告稱,與集體主義文化相比,個人主義文化的社交焦慮得分較低;然而,作為一個群體,集體主義文化比個人主義文化更能接受社交退縮,而個人主義文化更能接受尋求關注的行為。這些結果表明,集體主義文化比個人主義文化更歡迎內向和退縮的行為,而個人主義文化更傾向於外向和尋求關注的行為。這些結果也表明人們期望什麼樣的行為以及什麼會導致可能的社會融合,從而定義什麼樣的社交情境可能被視為威脅。


青少年中的社交恐懼症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學校提供了第一個重要的社互動動場所。入學後,個人的世界從家庭擴充套件開來。對於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來說,學校極其痛苦。他們可能難以與老師和同齡人溝通,小組專案和課堂演講等活動可能會非常具有挑戰性,併成為壓力的來源。因此,他們可能會試圖避免上學。在極端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進一步損害他們的社交生活。他們可能會在學校環境中感到被拒絕和不被接受。多項研究發現,患有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在陌生人群面前會留下更糟糕的第一印象。這些早年的經歷可能會對孩子成年後產生持久的影響。需要有效的干預來幫助這些孩子。旨在提高患有社交焦慮的兒童社交技能的干預措施可以用來讓他們學習並在學校環境中運用所學技能,而不會被嘲笑或欺凌。為了讓這種干預奏效,只需要老師、學校和同齡人的支援。

結論

社交焦慮是最常見的焦慮症之一,會影響個體的一生。它影響著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印度進行的研究呈現出不同的數字。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380名印度大學生中,共有19.5%的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患有社交焦慮。另一項關於2019年青少年的研究得出結論,178名兒童中,有18%患有社交焦慮。然而,另一項研究發現,100人中有28%患有社交焦慮。無論如何,這都證實了印度人也在與社交恐懼症作鬥爭,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未來的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描繪印度的社交恐懼症狀況,並可以制定適合印度文化的干預計劃。

參考文獻

更新於:2022年10月13日

163 次檢視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