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勞工政策


國家的產出和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勞動力。提高國家對發展的貢獻,這直接取決於其勞動力,是政府的首要責任。然而,勞動者和資本家的生活方式大相徑庭。因此,我們的政府出臺了許多勞工法規,為工人提供就業、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條件。勞工法的首要目標是為工人提供生活必需品,維護產業和平。

勞工政策

由於工人的經濟狀況不佳,無法與僱主討價還價或談判,因此勞工立法至關重要。因此,印度政府會定期更新和實施有利於勞工的政策,旨在增強工人的談判能力、提供醫療服務、保障安全和福利。

印度的勞工戰略是根據國家的獨特情況而發展起來的,以滿足社會正義和計劃經濟發展的需求。其雙重目標是維護產業和平和促進工人福利。在第二個、第三個和第五個五年計劃中,強調了工人參與戰略的認識和實施。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就業政策

自1958年中期以來,工業中一直實施著行為準則,並已得到所有僱主和工人組織的自願採納。為了促進其代表在各級之間的積極合作,該準則為管理層和員工設定了具體要求。這種具有廣泛目標的新理念極大地改善了勞資關係領域。從1958年1月到6月的人日損失大幅下降,從47天降至1960年7月到12月的19天。

根據該準則,每位員工都有自由和獎勵加入他或她選擇的工會。一種工人參與管理的模式也發展起來了。聯合管理委員會作為一項實驗被設立。該委員會的任務是促進僱主和員工就影響勞資關係的各種重要問題進行協商。此外,還實施了一項員工教育計劃。該計劃包括對在職教師和教師管理人員的培訓。這項倡議提高了工人受益於保護性勞工法規的能力,也有助於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勞工政策

在制定勞工政策時,考慮到了計劃經濟的近期和長期需求。印度當前勞工政策的目標是實現充分就業和提高人民的平均收入。同時考慮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因此,正如第三個五年計劃所述,進步的成果應該公平分配。第五個五年計劃的勞動力供應預測7顯示,勞動力將增加約1826萬人。因此,該計劃的重點是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印度憲法對勞工政策的規定(第43a條)

此外,1976年的第42號修正案,該修正案在印度憲法中增加了第43A-9條,為當代印度的勞資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窗。其中列出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它宣佈,國家有責任透過制定適當的法律或以其他方式採取行動,確保工人參與任何行業的企業、機構或其他組織的管理。勞工法已成為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之一。當一個國家想要經濟發展時,產業和諧是必要的。除非一個國家致力於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否則它不可能在當今科技時代蓬勃發展,更不用說變得強大、偉大富裕了,這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卻真實存在。

1948年工廠法,勞工政策

根據1948年工廠法第41條(由1987年修正法案插入),在發生危險工序或使用或處理危險物質的每個工廠中,必須成立一個由工人和管理層代表等數量的人員組成的安全委員會,以便促進工人和管理層在維護適當的工作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合作,並定期審查為此方面採取的措施。

根據工廠法,女性不允許上夜班。根據礦山法,僱主不得要求女性在地下工作。工廠法禁止14歲以下的兒童在工廠工作。此外,超過14歲工作的兒童每天的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孕婦應享受帶薪產假四個月。為了方便上班母親的孩子,公司必須在現場建立託兒所。

1947年勞資糾紛法,勞工政策

根據1947年勞資糾紛法第2(ra)條,不公平勞動行為被定義為“1947年勞資糾紛法第五附錄中所述的任何行為”。根據1947年勞資糾紛法第25T條,任何僱主、僱員或工會,無論是否根據1926年工會法註冊,均不得從事不公平勞動行為。根據1947年勞資糾紛法第25U條,任何被發現犯有不公平勞動行為的人,將面臨最高六個月監禁、最高1000美元罰款或兩者兼有的處罰。

1976年契約勞工制度(廢除法)規定的勞工政策

1976年《契約勞工制度(廢除)法》取消了全國範圍內的契約勞工制度。該法案規定同時消除其債務並釋放所有契約勞工。新的20點計劃要求充分執行廢除強迫勞動制度的法律,這將包括識別、釋放、起訴罪犯、在地區和分割槽一級建立警戒委員會以及定期召開這些委員會的會議。自1978-1979年以來,一直實施一項中央資助的計劃,為各州政府提供中央財政援助,用於契約勞工的康復,以補充其努力。儘管政府為勞動力制定了這些法案,但勞工福利和安全計劃的實施情況並不令人滿意。

全球環境下的勞工政策

為了在國際上維護工人的權利,國際聯盟於1919年成立了國際勞工組織。後來,國際勞工組織併入聯合國。基於《聯合國人權宣言》,成立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盟約》,其中包含多項支援工人權利的條款。

結論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勞工政策,這些政策為勞動力直接制定任何勞工立法和政府框架提供了權力。印度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國家,這從其不斷上升或增長的GDP可以看出;然而,這種增長主要體現在一小部分人身上,而大多數人卻失業。

此外,許多勞工規則阻礙了工業的正常運作,例如《工會法》,該法賦予工人提出不合理要求的能力。許多經濟學家批評勞工立法,因為在他們看來,它只符合工人和勞動者的利益,而不符合僱主的利益。據傳聞,由於在獨立之前和獨立時期存在的許多過時的勞工規則,印度的營商便利度排名正在下降。

常見問題

問1:印度勞工之父是誰?

答:Nalini Pandit Narayan Meghaji Lokhande被認為是印度勞工之父。事實上,他是印度勞工運動的先驅,因此被人們普遍稱為“印度工會運動之父”。

問2:印度有多少種類型的勞工?

答:印度主要的勞動力型別包括熟練工人、非熟練工人、半熟練工人和專業人士。

問3:印度第一個工會是哪個?

答:印度第一個工會是孟買紡織工人協會(Bombay Mill-Hands Association),成立於1890年,由勞工領袖和社會改革家納拉揚·梅格哈吉·洛坎德(Narayan Meghaji Lokhande)創立。他成立該工會的目的是代表孟買(現孟買)紡織工人的權利和利益。孟買紡織工人協會是印度第一個有組織的勞工運動,在爭取改善紡織工人的工作條件、工資和社會福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更新於:2023年2月14日

瀏覽量9K+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