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定義和含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視角,由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是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B.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的回應,這些理論更重視環境而非人的選擇。然而,馬斯洛認為並更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他關注的是最佳幸福的個體特徵以及將創造性潛能用於他人福祉,以及支援這些特質的關聯環境作為健康成長的結果。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觀點,人格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動力是追求相對整合,並由意向性、選擇、價值觀的等級排序和不斷擴充套件的意識所引導。為了理解人們作為當代社會成員的更新體驗,即位於社會文化和生態心理精神環境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他們的治療和其他研究活動中採用了主觀間、移情的方法。

什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將人和他們的自由意志置於中心的觀點。這個獨立的心理學分支起源於20世紀中期,其目的是為了反駁兩種理論:第一種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第二種是B.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亞伯拉罕·馬斯洛因此證明心理學需要“第三勢力”。人本主義觀點的提出者是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是20世紀50年代人本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也是這一思潮的倡導者,幫助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獲得了普及。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目標是幫助來訪者發展一種信念,即每個人內心都是善良的。它解釋了人類存在的整體觀,並特別強調自由選擇、創造力和人類精神潛力等概念。它倡導我們都是“完整的人”,大於我們各部分的總和,並且它提倡自我探索勝過對他人行為的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將精神追求視為心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新興的跨個人心理學有著聯絡。

它的作用非常互動和有效,因為它幫助來訪者將他們的思維狀態和行為從一組反應轉變為一種更健康的反應,具有更有用的自我意識和體貼的行為。事實上,這種治療方法主要促進自我意識和反思。從本質上講,這種策略能夠將行為療法和正念與支援性的社會環境融合在一起。

人本主義心理學史?

這一運動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和二戰後的時代。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出現之前,存在著折衷的現狀,包括行為主義、精神分析、認知心理學等等。早期的人本主義思想存在於基督教、文藝復興和古希臘。馬斯洛(1973)指出,“指導人類行為的理想必須在自然和自然現實本身中被發現”,這與古希臘人本主義者的哲學相似。行為主義的自然主義原則,他們認為這種原則對待主體就像“事物”一樣,不尊重他們的主觀性、意識或自由意志,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無法接受的。

在20世紀早期,一些歐洲哲學家,例如馬丁·海德格爾和讓-保羅·薩特都認同存在主義,這是一種強調個人責任、自由意志以及追求人類發展和實現的哲學運動。在存在主義中,重大的生活決定往往伴隨著焦慮,因為我們獨自一人,對自身的存在負責。存在主義者持有現象學的觀點,即個人可以透過關注自身的意識經驗來理解他人。然而,對人類個性的關注導致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在美國的發展。

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十年。肯尼迪兄弟被暗殺,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幾個主要城市發生了種族抗議,而“嬉皮士”則公開蔑視父母和社會的理想。他們離開了文明,過著更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那裡沒有邏輯或經驗思維的立足之地。第三勢力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興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失去了一些吸引力。儘管如此,它在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以及當代心理學等某些領域仍然具有相關性。

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分別是心理學中的第一和第二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渴望成為第三勢力,並承諾改進和超越前兩種勢力。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傾向於保持20世紀50年代的折衷精神,因為它並沒有完全否定前兩種勢力的一切。雖然行為主義受到了批評並被其他人本主義心理學所取代,但人們認識到,儘管行為主義有其侷限性,但在其適用範圍內仍然有效。為了完成人類心理學經驗的圖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試圖在行為主義中加入對人類意識的尊重。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倡導者

包括:

  • 卡爾·羅傑斯– 20世紀40年代,卡爾·羅傑斯創造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療法”,他將其應用於二戰退伍軍人。這種療法是現象學導向的,這意味著治療師在讓客戶自己想出答案之前,會努力理解客戶的觀點。這種療法取代了精神分析,並在二戰後幾年臨床和諮詢心理學的發展中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羅傑斯以同理心理解客戶的方法使他與行為主義發生了衝突。

  • 亞伯拉罕·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以及最重要的倡導者。他最初是一名實驗動物心理學家,後來專注於藝術和科學中的創造力問題。隨後,他透過對創造性個體的研究發展了他的自我實現理論。自我實現者利用了他們內在的創造能力。(與大多數只滿足基本需求(如食物和住所)的人相比)。馬斯洛認為,所有的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如果不存在社會強加的限制,這些能力就可以實現。馬斯洛和羅傑斯都旨在說服人們放棄更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並驅使他們去實現他們全部的人類潛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批評

由於現象學方法據稱具有主觀性和二元性,行為主義者一直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最直言不諱的反對者。因此,行為主義者認為,科學方法被內省所取代,而這些觀點缺乏任何經驗的有效性。斯金納和羅傑斯之間發生過幾次公開的討論和辯論。人們普遍認為,這兩個人處於不同的極端,永遠無法達成共識。

另一個反對內省式自我報告的論點是,它們出了名的不準確,僅僅是一種假設,即所說的是確實正在感受的。調查虛構的內心自我只不過是在玩虛構的遊戲。一些人認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宗教形式。為了接受這些信仰觀念,必須放棄心理學應被視為自然科學一部分的任何想法。人本主義的視角將心理學帶回到了中世紀和教會教父的時代。它正在破壞所有更客觀和實驗導向的人們的努力。利用心理學家來進一步推進對心理行為的客觀研究。

結論

在20世紀中期,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不亞於一場革命,因為它給出了完全相反的視角,讓人們相信他們優於他們的環境。這就是為什麼在許多教育領域,如教育、治療、政治運動、社會學以及許多其他心理學領域,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思想。例如,積極心理學和跨個人心理學都具有堅實的人本主義基礎。

更新於:2023年4月28日

瀏覽量:187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