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理論
心理學中的從眾理論是一種模型,描述了人們如何遵循他人或群體的行為。這可以透過向個人或群體展示他們想看到的東西,然後獎勵他們來實現。例如,如果一個人被問到是否想去遠足,他們可能會說“是”,因為他們不想顯得對別人的想法不感興趣。這被稱為社會期望偏差,因為它涉及試圖取悅他人而不是取悅自己,這可能導致以後生活中做出錯誤的決定。
什麼是從眾?
從眾是指一個人的態度、信念和行為如何受到其認為潛在受眾可能的想法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源於隱蔽的、無意識的因素、公開的社會壓力或兩者兼而有之,從而影響小群體和社會。此外,當其他人“隱含地存在”或當他們實際上不存在時,也會發生從眾現象。任何對社會期望的抵抗都存在被他人拒絕的真正風險。在這方面,從眾可能被視為一種避免同伴批評或避免欺凌的安全方法。雖然從眾通常與青年文化和青春期相關,但它會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儘管從眾根據具體情況可能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但同伴壓力通常被視為一種負面特徵。安全駕駛時使用正確的道路一側是遵循從眾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眾影響著社會規範的形成和維持,並促進社會的有序和可預測的功能。作為一種集體現象,從眾受群體規模、共識、凝聚力、地位、過去的承諾和輿論的影響。
影響從眾的因素
對服從要求的反應因各種因素而異。雖然具有權威主義人格的人更有可能從眾,但智商最高的人不太可能從眾。當在成員中維持男女兩性時,混合性別群體中的從眾率高於單一性別群體。其他與增加從眾相關的因素包括:贊成的多數規模、情況中的不確定性程度、大多數其他成員之間的一致性程度以及群體的溝通渠道的公開性和分散性。以下因素被發現會增加從眾:
群體中其他參與者的吸引力。
如果判斷具有挑戰性,人們更有可能服從。
具有相互聯絡以及與群體整體聯絡的群體表現出比沒有這些聯絡的群體更高的從眾性。
較大的群體比較小的群體更有可能遵循相似的習慣和想法。
當群體的反應一致時,個人更有可能遵循群體的決定。
人們傾向於融入高地位的群體。
集體主義社會表現出比個人主義文化更高的統一性。
在存在監控的情況下,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從眾,而在不存在監控的情況下,男性則不太可能從眾。性別差異是由社會習俗造成的,並影響男性和女性對社會壓力的反應方式。
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從眾,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聲望和經驗較少。
當任務被認為很重要時,人們可能會減少從眾。根據一項研究,當參與者被告知他們的反應將用於建立飛機安全訊號時,服從率下降了。
較大群體內的少數派派系通常對群體的決定有發言權。這種影響主要是資訊性的,受偏離多數的程度、立場保持的一致性以及少數派成員的地位和信心等因素的影響。
阿希關於從眾的實驗
每個實驗都涉及將一個易受騙的學生參與者置於一個房間中,房間裡還有幾個也參與實驗的合作者。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正在進行“視力檢查”。阿希的實驗設定中共有 50 名學生參與。當出現線任務時,合作者會被告知他們的反應,而天真的參與者完全不知道其他學生是冒牌貨。在出現線任務後,每個學生都會口頭宣佈哪條線(1、2 或 3)與目標線匹配。在大約 75% 的情況下,參與者偶爾會跟隨群體的引導。當試驗組合在一起時,結果表明參與者在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傾向於同意錯誤的群體反應。
這些實驗還研究了群體的構成如何影響服從。當只有一個合作者在場時,參與者的反應幾乎沒有差異,而兩個合作者的存在僅導致輕微的影響。三個或更多合作者表現出高得多的服從水平。此外,根據阿希的說法,當其中一個合作者給出正確答案而其他人給出錯誤答案時,從眾的程度顯著降低。
影響型別
主要型別有:
資訊性影響
資訊性社會影響發生在某人從其社群中的其他人那裡尋求可靠的知識時。三種情況會增加一個人使用資訊性社會影響的傾向:在不清楚的情況下會產生不知道該做什麼的不確定性。他們更有可能向他人尋求解決方案。當某人受到資訊性社會影響時,它通常會導致內化或私人接受,即他們真誠地認為資訊是準確的。關於資訊性社會影響的最初研究是由穆扎弗·謝里夫使用自動運動裝置進行的。
規範性社會影響
當一個人為了被群體喜歡或認可而服從時,就會發生規範性社會影響。公開服從——做或說某事而不相信它——是正常的結果。第一個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這種現象的心理學家是阿希。社會影響理論包括三個部分,其中之一是規範性影響。群體規模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影響。隨著人數的增加,每個人的影響力都會下降。一個群體對個人的重要性決定了該群體的強度。對於我們重視的群體,社會影響通常更大。“即時性”是指群體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影響者之間的距離。
結論
從眾是指服從社會規範並做大多數人做的事情。從眾是一種社會現象,會受到群體規模、吸引力、年齡、性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阿希透過實驗來檢驗人們是否會屈服,他發現,在公開表達的大群體中,人們會屈服。如果人們不同意,他們會害怕被社會排斥。然而,在極端情況下,從眾是危險的,因為它不允許出現新的意見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