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關於民事訴訟法的20篇文章

臨時禁令:含義與適用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3月6日 15:01:35

2K+ 次瀏覽

訴訟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可在訴訟期間的任何時間,透過申請,向法院申請“臨時禁令”,禁止另一方當事人做出任何損害其在訴訟財產中利益的行為。臨時禁令的含義是什麼?“臨時禁令”一詞的字面意思是短期禁止。民事法院僅就法院正在審理的事項授予臨時禁令,並且該禁令僅在訴訟當事人間有效。法院在批准“臨時禁令”之前,應自行確認…… 閱讀更多

貧困人士的訴訟:含義和意義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3月6日 14:55:40

11K+ 次瀏覽

任何對爭議標的物擁有權利或利益的人都可以提起民事訴訟來主張該權利或利益。但是,此類人需要向法院支付訴訟費以裁定其權利。訴訟費由爭議標的物的價值決定。可能存在某些情況下,某人對訴訟財產擁有重大利益,但其無力支付訴訟費。在這種情況下,他如何提起訴訟…… 閱讀更多

中止令:含義與適用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3月6日 14:39:31

4K+ 次瀏覽

法院有義務對爭議進行公正判決;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對訴訟做出最終判決之前保留爭議標的物。因此,如果原告向法院證明被告將處置訴訟財產或正在對訴訟財產進行此類活動,如果允許這樣做,則訴訟財產將永遠被毀壞,此後無法實現正義,則法院在確信存在此類情況後,可以…… 閱讀更多

判決:含義和型別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3月6日 14:32:28

13K+ 次瀏覽

我們都非常熟悉“判決”、“判令”和“命令”這些術語。在法院審理的所有案件(民事或刑事案件)中,法官在案件結束時都會宣讀判決。然而,在民事案件中,除了判決外,法院還會準備一份簡明的書面命令,該命令精確地說明判決對訴訟當事人的整體影響,更具體地說,是勝訴方取得了什麼。什麼是判決?判決是法院在民事訴訟結束、判決作出後準備的一份檔案…… 閱讀更多

管轄權障礙:含義和型別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3月6日 14:20:30

2K+ 次瀏覽

民事法院有權審理和決定所有民事性質的事項,除非法律的明確規定明確禁止。除法定障礙外,還有其他原因,例如訴訟時效屆滿、對同一訴訟請求提起另一項訴訟以及法院先前對同一標的物作出的判決,這些原因限制了法院受理訴訟進行審理和裁決。民事訴訟法下的法律規定民事法院審理和裁決民事…… 閱讀更多

原告可以撤訴嗎?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1月12日 15:23:56

4K+ 次瀏覽

尋求正義的權利是一項基本權利。為了行使這項權利,根據法治規則,規定了某些程式。該程式描述瞭如何向法院尋求糾正冤屈。同樣,不向某人提起法律訴訟也是一項基本權利;然而,到目前為止,這基於個人的選擇,而不是基於其他外部理由,如脅迫、威脅或欺騙。此外,應該有充分的途徑來尋求糾正冤屈的論壇,以行使尋求正義的權利。如果原告是…… 閱讀更多

民事訴訟法下的訴訟移送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1月12日 15:14:52

9K+ 次瀏覽

法院必須對爭議各方保持公正。因此,當原告根據1908年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其選擇的地點提起訴訟時,被告必須出庭並提交書面陳述,提出其對原告提起的訴訟的異議。如果被告根據民事訴訟法中的任何規定對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則法院必須首先決定管轄權問題。如果…… 閱讀更多

簡易訴訟:含義與適用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1月12日 15:09:39

2K+ 次瀏覽

這是一種審理民事訴訟的特別程式,其中所有程式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被稱為“簡易訴訟審判”。簡易訴訟程式只能用於原告請求的救濟是固定金額的那些民事案件。簡易訴訟程式已根據1908年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訴訟中簡易程式的好處簡易訴訟程式的優點從第三十七條的規定中很容易看出…… 閱讀更多

既判力:含義與適用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1月12日 14:40:17

858 次瀏覽

如果一方當事人在法院提起訴訟;隨後,法院調查和審理案件,並對其案情作出最終判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當事人無權在其他法院或再次在同一法院(就同一問題)提起同一案件。這就是既判力原則所解釋的。既判力的含義是什麼?既判力是一個拉丁語術語,意思是“已決之事”。因此,既判力原則解釋了對爭議作出的判決的終局性規則…… 閱讀更多

訴訟當事人:印度民事訴訟法

Mukesh Kumar
更新於 2023年1月12日 13:21:15

15K+ 次瀏覽

人們可以選擇解決衝突的方法。如果爭議一方選擇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來解決其爭議並尋求法律救濟,則另一方必須為其辯護,並告訴法院為什麼他不有權獲得此類救濟。現在假設原告不知道他是否有權獲得救濟的當事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公正並向原告提供救濟。因此,在每一項訴訟中,必須至少…… 閱讀更多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