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及其法律後果
人們的侵略行為可能由多種因素引發,從感到不受尊重到因目標未達成而產生的憤怒。人類的侵略行為可分為兩類:直接侵略和間接侵略。前者是指旨在傷害他人的行為,而後者是指旨在損害個人或群體社會關係的行為。
侵略的含義
侵略主要是公開或隱蔽的社會互動,其目的是對他人造成傷害。它可能是有原因的,也可能沒有原因。
侵略症狀
侵略性行為必須包含行動才能被視為侵略,因為它意圖傷害不想被傷害的人;僅僅考慮破壞他人或感到憤怒是不夠的,無意傷害他人也是不可接受的。
侵略行為包括:
肢體——例如造成身體傷害——毆打、反擊或刺傷他人。肢體侵略也可能表現為財產破壞。
關係型——旨在破壞他人的關係。這可能涉及傳播不實資訊和捏造關於他人的資訊。
言語——可能包括大聲喊叫、嘲笑和辱罵。
被動-攻擊型——例如在社交聚會上冷落某人或進行間接讚揚。被動-攻擊性行為通常意在造成傷害,而不是直接傷害某人。
侵略的型別
心理學家將侵略分為兩大類。無論是誰是侵略者還是受害者,都會對相關人員產生負面影響。
衝動性侵略——衝動性侵略是一種敵意,也稱為情感性侵略或反應性侵略。衝動性侵略會觸發大腦中的急性威脅反應系統,該系統涉及杏仁核、下丘腦和導水管周圍灰質。這種侵略通常發生在衝動之下,並非預謀。例如,如果另一輛車在交通中超車,你大喊大叫並責罵另一位司機,你就表現出了衝動性侵略。
工具性侵略——工具性侵略,也稱為機會性侵略,其特徵是採取行動以實現更重要的目標。工具性侵略通常經過精心策劃,通常作為一種工具。例如,在搶劫過程中傷害他人。對他人造成傷害是侵略者獲取金錢的方式。
原因
具體是什麼引發過度或不適當的暴力行為尚不清楚。可能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例如一個人的生物學、環境和精神背景。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出,侵略可能受特定激素突然釋放的影響,也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同樣,侵略可能與多種激素(包括皮質醇和睪酮)以及神經遞質(包括血清素和多巴胺)的不平衡有關。另一方面,遺傳只是這些異常的眾多原因之一。侵略性行為也可能受大腦其他部位變化的影響。
環境因素——在某種程度上,環境因素,如文化、養育方式、學校環境型別、社交圈、父母關係等,也同樣對侵略性行為負有責任。在成長過程中觀察到敵意的孩子,更有可能認為暴力和敵意是可接受的社會行為。童年時期遭受的創傷也可能影響成年人的侵略性行為。
侵略的影響
你的關係和福祉可能會受到侵略的影響。研究表明,慢性炎症與憤怒之間存在關聯,這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等繼發性健康問題。侵略和憤怒與多種心理健康問題有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情況本身是否使控制強烈的感情(如憤怒和侵略)變得困難,還是由不受控制的憤怒造成的。
來自配偶、熟人或家庭成員的侵略也會產生負面後果。即使他們的攻擊者沒有,那些經歷過身體或心理侵略的人也會將這些事件視為負面事件。這些侵略性行為最終可能導致關係破裂。不受阻礙的侵略也會使工作情況複雜化並惡化友誼。這可能會使攻擊者感到更緊張和疏離,這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管理侵略的幫助
如果你感到有侵略性,你可以學習控制你的憤怒並找到更健康的應對機制。你可以提前制定一個憤怒管理策略,以便在你的情緒失控時可以使用路線圖。該方法中應該有一個減壓策略。
注意你憤怒的預警訊號,例如下巴緊繃、心跳加快或出汗。
使用放鬆方法,如漸進式肌肉放鬆 (PMR)、深呼吸或冥想。
透過注意你能看到、聽到、觸控或品嚐的東西來參與你的感官。離開現場。
燃燒卡路里以消除多餘的能量。
向可靠的朋友或親戚尋求社會支援。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
改寫負面想法。
理解和接受導致侵略的潛在情緒。
侵略的法律後果
侵略的法律後果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取決於侵略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此外,文化環境也至關重要。
但是,根據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害程度,侵略的法律後果可能包括:
刑事指控——如果由於侵略導致他人受到身體傷害甚至死亡,可能會導致刑事指控。例如,在攻擊、毆打或家庭暴力的情況下,侵略者可能面臨刑事指控。指控的嚴重程度將取決於侵略的情況,包括暴力程度、是否使用武器以及受害者是否受傷。
民事責任——如果侵略導致受害者或受害者財產受到損害,侵略者可能面臨民事責任。這意味著受害者可以起訴侵略者以獲得損失賠償,例如醫療費用、損失的工資和痛苦和精神損失。
結論
根據米勒·多拉德及其同事的侵略假說,由於令人沮喪的經歷,一個人的憤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最終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爆發,此時憤怒非常強烈。應避免積累令人沮喪的經歷,以防止暴力爆發。
常見問題
Q1. 什麼是反應性侵略?
A1. 反應性侵略,也稱為衝動性侵略,是對特定誘因的反應而發生的侵略。這種非計劃性的侵略通常伴隨著強烈的憤怒情緒。例如,因受辱而毆打他人屬於反應性敵意。
Q2. 大腦的哪個區域調節侵略?
A2. 許多大腦區域都參與侵略行為。前額葉皮層根據我們對急性威脅的情緒反應決定我們是否採取行動,而這種反應是由杏仁核、下丘腦和導水管周圍灰質介導的。
Q3. 什麼是微侵略?
A3. 微侵略是對弱勢群體成員的隱蔽偏見行為。有意為之的微侵略或因隱性偏見造成的微侵略,都可能對受攻擊者造成累積性的損害。
Q4. 暴力追求什麼目標?
A4. 侵略意在傷害不想被傷害的人。是什麼驅使他們這樣做取決於個人。有些人可能會利用侵略來實現其他目標,例如偷走他人的錢財或財產,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出於痛苦或恐懼而具有破壞性地行事。
Q5. 暴力試圖實現什麼?
A5. 不想被傷害的人是侵略的目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這樣做。其他人可能會利用侵略來實現不同的目標,例如偷走他人的資產或金錢,而其他人則可能出於痛苦或恐懼而表現出侵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