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定義和含義
儘管早期的受害研究傾向於分割,但由於多種形式的受害以及相關的精神疾病之間經常存在共病,因此需要一種更綜合的方法。所有形式的受害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包括對自我和人際關係的傷害。儘管創傷經常包含受害,但創傷並不總是包含受害。
受害的含義
受害是指一個人因另一個人而受到傷害或困擾的行為或過程。事件造成的損害可能是心理上的(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鬱症),或/和身體上的傷害(瘀傷,骨折等)。受害是一種常見的人際交往事件,通常涉及濫用權力,例如父母虐待孩子,成年子女虐待虛弱的年邁父母,或教師性虐待學生。
職場受害
職場歧視包括受害。當有人因為你舉報了歧視事件而對你進行不公平待遇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為了鼓勵人們毫不猶豫地舉報歧視事件,2010年《平等法案》包含了對受害的保護。無論他們是否具有受保護的特徵,舉報歧視的人可能會遭受受害。
同伴受害
當兒童遭遇同伴受害時,他們成為其他非兄弟姐妹且不一定同齡的兒童敵對行為的焦點。
二次受害
二次受害,也稱為犯罪後受害或二次受害,是指因最初的受害而發生的額外受害。例如,醫療工作者或受害者互動的其他組織的不當襲擊後行為或語言可能會加劇受害者的痛苦。當受害者第一次進入刑事司法系統時,他們也可能受到系統僱員的二次受害。受害者會浪費時間,遭受收入減少,經常被法警和其他法院工作人員忽視,並且不知道案件的更新,例如聽證會延期,直到他們的沮喪和困惑變成冷漠和參與系統程式的意願下降。
自我受害
如果一個人屬於這一類,這意味著他或她從事了導致自身受害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只有當這種行為源於錯誤的公司、不良習慣等時,才能將其視為反覆受害。
受害的跡象
受害症狀可能包括直接或間接由受害事件造成的負面身體、心理或行為影響(有關更多資訊,請參閱有關身體症狀的部分)。這些症狀群有時會重疊,密切相關,甚至會相互導致。特定的心理結果,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包括行為症狀,例如攻擊性或煩躁的增加。大多數關於受害跡象的研究都是橫斷面的,這意味著它們只收集一次資料。這表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症狀與受害有關,但因果關係並不總是顯而易見,並且尚未排除其他可能性。提到的某些症狀也可能使人們更容易受到受害。
處理受害的方法
如果你在工作中受到受害,你可以選擇多種方法,包括:
與表現出這種行為的人溝通,以內部解決問題。
向你的僱主傳送關於受害的投訴信。
聯絡Acas,討論非正式解決方案的替代方案。
諮詢律師。
調節因素
在心理學中,調節因素是指改變事件結果的因素。在受害方面,它可以採取環境或情境因素、受害發生後他人的反應,或受害者對經歷的內部反應或看法等形式。
歸因
當某人將某事歸因於某人或某事時,他們是指責那個人或事物。根據他們是否認為受害是自己的錯、施害者的錯還是其他外部因素,一個人對受害的反應可能不同,並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一個人對情況的穩定性或可控性的看法會影響他們如何將其歸因。
研究表明,對受害的性格自責,即相信某事是自己的錯,是關於自己的穩定特徵,並且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會使受害者感到特別無助,並對心理結果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自責歸因可能對已經傾向於自責的人的受害症狀產生負面調節作用,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對某些人來說,受害本身可能是自責的原因(參見關於PTSD的部分)。
應對和尋求幫助
在受害後採取積極應對方式的受害者報告的心理症狀較少或較輕。尋求他人的幫助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法。尋求幫助可以是非正式的(例如,向朋友或親戚尋求幫助)或正式的(例如,向警方舉報受害)。在決定是否尋求治療或向誰尋求治療時,個人可能會考慮他們的受害史。例如,一項近期研究發現,如果他們將欺凌歸因於種族等集體特徵,那麼正在受到同伴欺凌的孩子不太可能向朋友或老師尋求幫助;如果他們將欺凌歸因於更具體的個人特徵,則更有可能尋求幫助。
同樣,將責任歸咎於自己並因自己的待遇而感到羞愧的成年受害者可能想保守秘密,這使得他們不太可能尋求幫助。除了男性不同的社會期望以及男性和女性因受害而面臨的羞恥和汙名外,性別也可能影響尋求治療的意願。由於這些社會期望的差異,男性受害者可能不太願意分享這些資訊並尋求幫助。
結論
犯罪受害學是研究受害和受害者-犯罪者關係的科學。當犯罪者和受害者之間存在直接關係時,保護受害者免受犯罪者侵害極其困難,在我看來,這是導致我國定罪率極低的唯一因素。有幾個國家有積極的受害者保護專案,其結果非常好,因為受害者或證人都不可能拖延。只有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受害者才能在法庭上作證。當受害者可以很容易地被犯罪者接近時,即使當局沒有正確注意這個問題,也很難開展工作。
常見問題
Q1. 定義“非人性化”一詞?
答:非人性化是對另一個人完整人性及其伴隨的殘酷和痛苦的拒絕。根據實際定義,它被視為和對待為其他人缺乏通常歸因於人類的心理能力。根據此定義,非人性化是任何將人視為“低於”人類的行為或想法。
Q2. 你所說的“去人格化”是什麼意思?
答:去人格化可能包括與自我、自己的思想或身體,或作為觀察者的自我分離。受試者認為他們已經改變,並且世界變得模糊、超現實、不那麼真實,或者處於現實之外。它的特點是“自動駕駛”的感覺以及對身份或自我的感覺的抑制或阻礙。
Q3. 什麼是妖魔化?
答:妖魔化,也稱為惡魔化,是指其他宗教(通常是一神教和偏一神教)將多神教的神靈描繪成邪惡、欺騙的惡魔。從那時起,這個詞就被用來形容任何將個人、組織或政治實體歸類為邪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