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憤:定義和含義
當某人受到他人的不公平對待,或者當某種情況偏離社會規範時,人們可能會感到義憤。當人們認為不公正的事件或行為發生時,就會表達出憤怒的情緒。過錯在於不公正的行為和舉止。義憤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責備。當某人從事應受責備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義憤感,並且負面情緒會投射到違規者身上。這可能是由違反社會規範的干擾引起的。
義憤的含義
“義”指的是按照道德或神聖法律行事,或者沒有內疚或罪惡。它還可以指正當或道德上正確的選擇或行為,以及由正義或道德的憤怒感驅使的行為。由不公正、殘忍或不值得的行為引起的憤怒被稱為“憤慨”。根據標準詞典的定義,“憤慨”是指“一種夾雜著蔑視或厭惡的憤怒情緒”。
自以為是,即人們對自己感到驕傲,並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沒有人比他們更好,這與義憤不同。道德憤怒是一種向外聚焦的能量。當面對包含侮辱態度、虐待或不公正的情況時,它是一種被稱為憤怒的反應性情緒。”
有時,你生活中的人的行為達不到你的標準和期望,或者他們犯下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不公平行為。當錯誤的行為和舉止應受指責並且引起負面情緒時,可能會導致憤怒。這種情況會導致人生氣。
感到義憤是件好事嗎?
當一個懷有這種憤怒的人站在正義的一方時,它被認為是義憤。或者當某人在思考不符合道德或適當的情況時,體驗到腎上腺素激增。它不應與自負混淆。如果某些事情違反了自然法則、社會習俗和人權。並且當你對此感到憤怒時,你的憤怒就會變成義憤。
假設你想改變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你可能會受到傷害,因為其他人不認為不公平的情況很危險。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促進公正和正義,那麼你的憤怒就是一件好事。
自以為是和義憤的區別
大多數人對義憤和自以為是都有錯誤的認識。“公平”被定義為“平等地對待人們,不偏不倚,沒有歧視”。當你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並堅持你認為正確的事情時,你並沒有遵循義憤。這就是自以為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相信自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慾望、自己的邏輯和自己的同情心,這很有諷刺意味。
因此,他們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自以為是的人以這種方式低估了其他人的感受、情緒和願望。任何誤解它並將其視為正當憤怒的人只會傷害自己。只有當你對違反法律和正義的行為感到憤怒時,你才會體驗到義憤。擁有對正確事物的熱情可能是有益的。
政治中的義憤
正義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憤慨。這是因為,根據他們的決定,政治家有可能激怒大量的人。政治家做出的決定會影響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人。特別是如果選民與政治家來自同一個政黨,他們做出的某些決定可能會讓許多選民感到憤怒,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行動違背了他們的立場或信仰。如果政治家不支援他們的計劃或反對他們,人們會批評政治家的自我觀念,這也讓政治家感到憤怒。
宗教中的義憤
在大多數情況下,義憤是對感知到的不公正、侮辱或惡意的憤怒反應。它類似於不公正的概念。一些基督教傳統認為,唯一不邪惡的憤怒形式是義憤,例如耶穌將放債人趕出聖殿時。
結論
在大多數情況下,義憤是對感知到的不公正、侮辱或惡意的憤怒反應。它類似於不公正的概念。一些基督教傳統認為,唯一不道德的憤怒形式是義憤。
常見問題
Q1. 為什麼很難做到公正?
A1. 做到公正具有挑戰性,因為我們不斷與自己的道德觀和我們對道德的理解作鬥爭。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或聽到的內容以及我們在現實世界中觀察到的內容(我們的環境和周圍環境)不斷發生衝突。做到公正具有挑戰性,因為我們缺乏耐心和忍耐力來全面審視某件事,並且因為我們被無用的資訊淹沒。
Q2. 寬恕是什麼意思?
A2.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寬恕是一個有意識的、自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初感到受害或受委屈的人經歷了對特定犯罪者的感受和態度的改變,並克服了犯罪的影響,包括怨恨和復仇的負面情緒。然而,在理論家之間,寬恕在多大程度上也包括用積極的態度取代負面情緒是不同的。在某些法律情況下,“寬恕”一詞指的是免除或放棄因債務、貸款、義務或其他索賠而產生的所有索賠。
Q3. 自以為是是什麼意思?
A3. 自以為是,也稱為假正經、說教和自以為是,是一種道德優越感,它源於認為自己的想法、行為或聯絡比一般人更有價值的信念。自以為是的人通常無法容忍他人的信仰和行為。
Q4. 精英主義是什麼?
A4. 精英主義是指認為精英群體(一小部分人被認為擁有內在品質、高智力、財富、權力、知名度、特殊技能或經驗)的成員更有可能為整個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因此應該對他人施加影響或權威的觀念或信念。當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這種情況被稱為精英主義。精英主義與平等主義、反智主義、民粹主義和政治多元主義的理念相牴觸。
Q5. 同理心是什麼?
A5. 有同情心的人會竭盡全力減輕他人和自己的心理、情感或身體痛苦。眾所周知,同情心能夠接受另一個人痛苦的情感維度。如果它基於公平、正義和相互關聯等理念,它可以被認為本質上是理性的。移情,即“感受他人”,是同理心的先兆,而同理心則包含“為他人感到”。在日常語言中,積極的同理心是減輕他人痛苦的願望。允許自己被痛苦所觸動並感到有動力去減輕和預防痛苦都是同理心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