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法律:定義和含義
偽法律是基於不存在的法律或法律原則,但倡導者或擁護者錯誤地認為它們存在。它是一套看似法律但實際上只是法律形式的規則。偽法律通常吸引那些尋求解決其財務或法律問題或反對政府聲稱的濫用和侵犯的人。
在試圖逃避債務或防止止贖的過程中,作為金融詐騙的一部分,它已被用來質疑法院的管轄權,甚至政府的合法性,挑戰特定的法律、稅收和處罰。納稅抗議者、陰謀論者和某些型別的惡意訴訟者經常使用這種策略。
偽法律的含義是什麼?
偽法律是指一系列聽起來合法但實際上不正確的法律。偽法律目前存在於世界許多國家,但它在各個國家之間驚人地一致。它是聲稱以既定的法律或判例法為基礎的主張、信念或行為,但實質上偏離了廣泛認可的法律原則。
偽法律的特點
偽法律具有獨特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
它經常聲稱其基於“普通法”,但與過去或現在實際的普通法案例沒有任何聯絡。
它可能被提起毫無根據或惡意訴訟的訴訟人使用。更嚴重的偽法律策略被稱為“檔案恐怖主義”。
偽訴訟可能佔用大量法庭時間。
偽法律使用者通常不聘請真正的律師。他們通常依賴於被推動和推銷的策略和論點。
網站、孤立的論文、不同長度的書籍、研討會、廣播、教學 DVD 以及最重要的是 YouTube 影片被用來宣傳和銷售偽法律理論和方法。
偽法律的核心要素
偽法律有六個主要要素,它們是:
一切都是合同
在偽法律中,合同起著關鍵作用。根據傳統的法律原則,合同是來自雙方對互惠交易的同意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合同是一種協議,其中雙方平等的當事方同意以某種方式行事。當一方的提議可能被即使看似無害的措辭所掩蓋時,偽法律就會以合同的形式出現。
沉默意味著同意
偽法律的第二個基本原則進一步擴大了合同聯絡的範圍。沉默意味著同意規則偏離了公認的法律格言,即必須披露協議。
在擁有普通法傳統的司法管轄區,一個人不能“強加”法律上可執行的義務於他人。“Qui non negat fatetur”,字面意思是“不否認的人,承認”,是一條法律格言,據說是沉默意味著同意規則的基礎。然而,該格言僅適用於特定型別的法院檔案:開始訴訟或辯護的檔案。
沒有受害方
正如前面提到的,不傷害他人或其財產是“普通法”的基本概念。偽法律已將推論編纂為規則。如果沒有人在受傷,就沒有干預的法律依據,因為每項犯罪都有受害者。因此,人身傷害法或“侵權法”包含在偽法律中。
例如,一起交通事故。如果另一輛車或其乘員受傷,則肇事司機有法律義務支付損害賠償以彌補損失。
有缺陷或有限的國家權力
偽法律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對為什麼政府的法律權力不像通常傳達和教授的那樣廣泛或全面進行解釋。這方面是偽法律中唯一因宿主社群而異的部分。考慮到有缺陷或有限的國家權力解釋的細節通常源於當地司法管轄區的歷史或偽法律宿主群體的特徵,這一點不足為奇。
“稻草人”二元性
“稻草人”完全是偽法律的發明。“公司”是一種由其所有者運營但與之不同的法律實體,是“傳統”法律體系中最接近的類似物。公司的“公司面紗”為其所有者提供利益和保護,但“稻草人”更像是一種寄生法律實體,被放置在人們身上以行使外部影響和控制。實際上,“稻草人”與驅魔和惡魔附身傳說有很多相似之處。
財政誤解
偽法律的最後一個要素是一組聲稱提供不勞而獲或逃避債務方法的想法。本文將僅概述這些想法。
最古老的財政神話是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的結果,這是現代銀行程式的一個特點。簡而言之,銀行借出的錢比他們實際存入的錢多。這一現實引發了銀行“憑空創造金錢”的神話,因此,借款人沒有義務償還這筆虛擬的錢。
偽邏輯理論
基本上有兩種主要理論:
共同信念
偽法律學說是指人們對他們居住的國家的法律具有部分或全部主權豁免權,並且只有某些法律(如果有的話)適用於他們。土地上的自由人和主權公民運動的哲學基於對“普通法”的特殊解釋,是持有類似觀點的組織的例子。偽法律思想據稱所基於的“普通法”主要基於對舊英國法律的扭曲理解,將真實但被錯誤理解的法律格言與古老的、通常是中世紀的著作(如《大憲章》)以及真正的偽造相結合。
其他理論
實踐偽法律的個人可能會提出不可能的論點,訂閱其他一些陰謀論,並且偶爾會有奇特的觀點。例如,為了質疑法院對其的管轄權,被告可能會聲稱他們並非出生於或目前居住在審理案件的國家。
結論
偽法律顯然對幾乎所有反國家組織都具有可接受性和吸引力,因為它聲稱提供了一個系統,既可以將自己與國家權力隔離開來並使其免疫,還可以透過收費表和其他強加的單方面協議提供一種對抗被認為是非法的官方行動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基本的偽法律本身並不鼓勵建立民兵法院、警察和其他形式的偽政府,即使這些是對被認為無視實際“普通法”偽法律的國家權力的眾所周知的回應。
常見問題
Q1. 偽法律的例子是什麼?
A1. 例如,為了質疑法院對其的管轄權,被告可能會聲稱他們並非出生於或目前居住在審理案件的國家。
Q2. 在法律中,偽是什麼意思?
A2. 偽法律在外表上給人以符合法律職業的印象,但實際上不合格或不尊重其原則。
Q3. 為什麼被稱為“偽”?
A3. “偽”一詞源自希臘語“pseudes”,意為“虛假”,用於表示表面上看起來是(或行為像)一樣東西但實際上是另一件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