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價值觀、法律和社會習俗,它們都對人們在公共場合應該如何行動有所闡述。為了避免歧義和混淆,必須在這些方面做出清晰的區分。法律和道德是經常一起討論的兩種衝突。
為了確立有利於社會的根本性和可執行的行為規範,國家和法院將這些付諸實施。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它指的是一套指導個人和社會行為和決策方式的原則或價值體系。由於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實踐和價值體系;因此,道德的含義因社會而異。此外,它關注的是區分對錯、好壞和公正與非正義。道德通常涉及公平、正義、同情、誠實和責任等概念。
然而,道德可以總結為:
指導人們在各自社會中和平生活的一套不成文原則被稱為“道德”。它是社會認為“可接受的”和“正確的”。
有時,為了過上道德的生活,人們必須將社會置於他們自身眼前的需求之上。違反這些道德原則的人可能會被視為不道德的。
什麼是法律?
圍繞法律的確切概念存在長期爭議,法律被定義為由社會或政府機構制定和執行以控制行為的準則體系。它既被描述為科學,也被描述為正義的藝術。
法規可以由一群立法者或單個立法者制定,行政部門可以釋出法令和規章,或者法官可以通常在普通法國家設定先例。國家強制執行的法律也可以由單個立法者或一群立法者制定。
私人當事方有能力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例如仲裁條款,這些條款放棄了傳統的法院訴訟,而採取其他解決爭議的方法。規定的或暗示的憲法以及其中規定的權利可能會影響法律的制定方式。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
有兩個系統控制著人們的行為:法律和道德。法律要求所有個人遵守一套規則和規章。另一方面,道德與廣泛的規則或行為期望有關,這些規則或期望概述了社會行為,但並非必須遵守。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絡是細緻入微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最初,兩者被認為是等同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進步,很明顯它們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賴性。
道德和法律過於模糊,難以解釋。必須在此指出,法律和正義的概念無法用幾句話來概括和傳達給我們。有些觀念非常龐大,以至於不可能僅僅用語言來定義它們。
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甚至後現代時期,許多法學家都做出了無數次未能成功地定義這些術語的嘗試。其中一個解釋可能是這些觀念起源於極其不可預測和適應性強的人類心理。
結論
法律和道德有著悠久的共同歷史,許多人認為道德對法律的制定有著重大影響。雖然情況確實如此,但也可見法律法規對社會中存在的道德標準有著重大影響。例如,當婦女被剝奪投票權時,大多數人認為賦予婦女發言權由於各種原因是不道德的。只有當她的聲音以法律的形式出現時,人們才逐漸開始接受婦女的能動性和他們關於這個話題的道德理想。
常見問題
問1. 法律是否依賴於道德?
答:道德和法律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社會的道德基礎是大多數法律的基礎。兩者都會影響一個人在社會場合中的行為。它們相互之間有著重大影響。
問2. 道德在法律中扮演什麼角色?
答:道德和法律緊密相連。社會的道德準則構成了法律的廣泛基礎。兩者都控制著個體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它們顯著地相互影響。
問3. 法律與道德的例子有哪些?
答:其中一個例子是,法律是二元的,這意味著某種行為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但是道德有很多模糊之處。例如,雖然偷麵包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錯誤的,但如果你這樣做是為了幫助餵養飢餓的孤兒,而不是作為一次隨機的偷竊行為,大多數人會對你更加同情。
問4.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是什麼?
答:另一方面,法律實證主義認為,劃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是清晰和排他的。換句話說,法律是什麼以及法律應該是什麼的問題與彼此完全無關。因此,法官被禁止使用他們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解釋法律。
問5. 是否可以沒有道德而存在法律?
答:許多道德原則不受人類法律權威的約束,因此法律並不總是等同於道德。因此,如果沒有人在執行,那麼如何才能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道德原則的問題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