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罪:含義與意義


自從民事治理伊始,誹謗——或盜用他人名譽——就一直是一項可能面臨監禁威脅的罪行。在《政事論》一書中,考底利耶將其稱為“Vakarushyam”,並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對“man had”(此處應為原文有誤,需核實)施以懲罰。現代法律專家認為誹謗是對他人名譽的損害。由於名譽被視為財產,對其造成的任何損害都可能導致刑事和民事層面的法律訴訟。

誹謗罪在第499條中定義。它相當全面,包含四個解釋和十個例外情況。根據此規定,誹謗顯然被視為刑事犯罪。雖然我國缺乏明確的誹謗民事法,但受損害的一方可以選擇提起普通法民事訴訟。最近曾嘗試制定一項涵蓋民事和刑事誹謗罪的綜合法規,但未能成功。

什麼是誹謗?

根據誹謗的詞典定義,散佈關於某人的不實評論會損害該人的名譽。誹謗是指故意、有意且明知地發表或宣稱虛假不實言論,意圖損害他人的名譽。一個人的名譽被認為是其財產,對其造成的任何損害都是非法的。它可能是口頭或書面的。誹謗指的是誹謗性的書面、印刷或打字的資訊或影像,而誹謗指的是誹謗性的口頭語言。

羅馬法和德國法都有處理誹謗的悠久歷史。在羅馬法中,辱罵性喊叫會被處死。在早期英格蘭和德國法中,對侮辱的懲罰是割掉舌頭。直到18世紀後期,在英格蘭,只有歸咎於犯罪活動、社會疾病或質疑某人職業能力的行為才構成誹謗。在《婦女誹謗法》通過後,歸咎於不貞的行為才成為非法行為。法國的誹謗法相當嚴格。對報紙上誹謗性材料的明顯撤回會受到嚴厲懲罰,並且當出版物涉及公眾人物時,唯一的有效辯護是事實真相。在義大利,誹謗是非法的,並且很少被事實證明是正當的。

印度的誹謗法

  • 憲法的第19條賦予公民多項自由。但是,第19(2)條對第19(1)條保證的言論和表達自由施加了合理的例外。例外情況包括藐視法庭、誹謗和煽動犯罪。

  • 民法和刑法都將誹謗視為犯罪。在民法侵權法中,誹謗是一種犯罪,受害者可以獲得損害賠償作為補償。在刑法中,誹謗是一種可和解的、非可告發的和可保釋的罪行。因此,只有由治安法官簽發的逮捕令才能由警官使用。根據《印度刑法典》,該罪行可處以最長兩年有期徒刑、罰款或兩者並處。

誹謗法
民事誹謗 刑事誹謗

民事誹謗

這意味著:

  • 這些說法必須是不真實的,並且未經誹謗的假定受害者的許可。被告可能因誹謗而承擔經濟賠償責任。要使誹謗訴訟成功,需要滿足特定前提條件。

  • 必須存在貶損性陳述。誹謗性內容旨在透過使個人或群體遭受敵意、輕蔑或嘲笑來損害其名譽。必須從普通人的角度及其對問題的理解來判斷它是否損害了他們的名譽。

  • 它必須以口頭或書面形式進行溝通。在資訊提供給第三方之前,誹謗不會發生。當收到的信件是用他不熟悉的語言寫成時,收件人需要第三方來閱讀。即使它是作為私人信件傳送的,並且需要第三方來閱讀,如果其中包含誹謗性陳述,它仍然會被視為誹謗。

被告可以提出以下抗辯:

  • 基於真實事件並在公共利益中做出的公正陳述;

  • 發表的宣告是真實的;

  • 即使他們的陳述是錯誤的,某些人也有權發表言論。

刑事誹謗

這意味著:

  • 這僅僅是誹謗,可能被處以簡單監禁。在刑事訴訟中,誹謗必須是故意的。該說法必須是故意意圖損害他人,或者至少必須知道該出版物可能損害他人。如果意圖損害他人的名譽,則必須證明該行為的動機毫無疑問。

  • 《1860年印度刑法典》第499條規定了誹謗的定義及其例外情況。帶有惡意或明知此類歸咎將導致惡意的詞語或暗示。任何針對已故人士提出的指控,如果他們在世時會損害其名譽,都可能構成誹謗。

例外情況

如果使用誹謗性語言的人屬於《印度刑法典》第499條中規定的十類之一,則他們免於處罰。以下:

  • 任何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真實陳述。除非對公眾利益有益,否則很少會維護真相。

  • 善意地對公務員在其工作期間的行為作出的任何判斷。

  • 對涉及公共問題的他人的行為作出的任何真誠評價。

  • 對已由法院判決的民事或刑事案件的優缺點,或此類案件中任何一方、證人或代理人的行為的任何誠實評價,僅此而已。

  • 如果善意表達,對任何其創作者已提交公眾評判的表演(或關於作者)的質量所作的評論不構成誹謗。

  • 當某人被對其沒有任何權威的人譴責時,無論這種權威來自法律、有效合同或其他什麼,都不會構成誹謗。正式的強烈不滿宣告稱為譴責。

  • 當某人被對其擁有法律權威的人錯誤地指控犯有罪行時,不適用誹謗。向父母和老闆抱怨其僱員的兒童是例外情況。

  • 如果發表宣告是為了促進說話者或任何其他人或為社群的利益,則不構成誹謗。

誹謗中的損害賠償
實際損害賠償 一般損害賠償 懲罰性損害賠償

結論

擁有良好的名譽對每個人都有益。如果這種資產受損,可以在法律上進行修復。制定反誹謗法是為了阻止人們出於惡意目的利用其言論和表達自由。值得稱道的是,印度法律不區分誹謗和誹謗。否則,可能會有機會犯下誹謗罪並違反“不應書面發表任何內容”的規定。

不能以損害他人的目的誹謗他人,故意誹謗行為也處以監禁。誹謗法對言論和表達自由的權利進行了合理的限制,這也符合憲法規定。如果採取的行動屬於列出的例外情況,則無論如何都不構成誹謗。

常見問題

Q1. 誹謗的一個例子是什麼?

A1. 誹謗是指不實的陳述,該陳述被呈現為事實,意圖對他人的人格造成傷害或損害。例如,X先生是該市一位著名的商人,他與一名妓女有不正當關係。

Q2. 誹謗的主要型別有哪些?

A2. 誹謗和誹謗是誹謗的兩大主要型別。

Q3. 哪部法律在印度定義了誹謗?

A3. 《印度刑法典》第499條定義了“誹謗”,第500條定義了處罰。

更新於:2023年3月14日

瀏覽量:196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