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定義和含義
在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少年犯罪是一種常見現象。全世界許多兒童都參與到正式的成人平等框架中。這些兒童通常是那些掙扎於貧困的兒童,當他們被遺棄和貧困時,他們面臨著被性侵犯或販賣的重大風險。然而,對於那些已經與法律發生衝突的兒童來說,漫長的逮捕審判程式可能會毀掉他們的整個青春期。結果,他們中許多人恢復和重新融入社會的機率降低了。
什麼是少年?
1986年《少年司法法》第2條第(h)款對“少年”一詞作出了定義。1986年《少年司法法》第2條第(e)款對“犯罪”一詞作出了定義。
什麼是少年犯罪?
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違反法律的行為。
犯罪是指18歲以下的人(即未成年人)實施的反社會和犯罪行為。
犯罪是少年犯罪的另一個名稱。當一個人進入成年期時,他的反社會和犯罪行為可被視為重罪。
因此,我們可以將少年犯罪定義為犯罪的少年對應物。
誰是少年罪犯?
通常,犯下刑事犯罪的10至17歲兒童被歸類為少年罪犯。反覆犯罪者和年齡特定犯罪者是兩大類罪犯。
反覆犯罪者 − 反覆犯罪者通常被稱為“貫穿人生始終的犯罪者”。這些少年罪犯從青春期開始就犯錯或暗示其他孤立行為。即使成年後,累犯也會繼續從事非法活動或脅迫行為。
年齡特定犯罪者 − 年齡特定犯罪者認為少年犯罪行為始於青春期。但在任何情況下,與累犯不同的是,年齡特定犯罪者的行為在未成年人成年之前就會結束。
青少年年輕時的行為往往是他們長大後會成為何種型別的罪犯的良好指標。雖然年齡特定犯罪者成年後不再表現出犯罪行為,但他們往往比兒童時期沒有表現出犯罪行為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現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物質濫用和經濟困難。
少年罪犯的合法性
1986年《少年司法法》是第一部關於少年司法的中央立法;在此之前,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少年司法立法,處理少年的方式因各邦法律制度而異。印度憲法第15條第(3)款以及第39條、第47條和第45條第(e)款和(f)款都包含相關條款。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其中包括生命權、安全權、發展權和參與權。1992年12月11日,印度政府批准了上述聯合國公約,並重新頒佈了已有的1986年《少年司法法》。
結論
兒童約佔全球人口的25%。他們必須依靠所提供的資源,因為他們缺乏保護自己的手段。他們是環境的受害者。他們讓我們快樂,讓我們哭泣,也給我們帶來希望。他們是整個地球的後代,也是你我的後代。印度營養不良、在街頭乞討食物以及缺乏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兒童約佔全國兒童總數的一半。現在是政府介入並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常見問題
問1. 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什麼?
答:少年犯罪與家庭因素有關,例如:養育能力不足、家庭規模、家庭衝突、虐待兒童以及反社會父母(Derzon 和 Lipsey,2000;Wasserman 和 Seracini,2001)。
問2. 少年犯罪的主要型別是什麼?
答:少年犯罪分為三類:違法行為、犯罪行為和身份犯罪。違法行為包括由少年司法系統起訴的少年犯罪。
問3. 在印度,誰是少年罪犯?
答:少年犯罪是指兒童(男孩16歲以下,女孩18歲以下)的反社會或犯罪行為,違反了法律。從真正意義上說,如果成年人犯下同樣的行為,那將構成犯罪。
問4. 少年犯罪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已經對多個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青少年犯罪。其中包括:學校到監獄的輸送管道、生物和人格變數、殘疾、疾病和家族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