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跟蹤:含義和示例


網路跟蹤並不總是包括面對面的接觸,有些受害者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在網上被跟蹤。可以採用多種技術來監視受害者,然後可以利用獲取的資料來實施諸如身份盜竊之類的犯罪。一些跟蹤者甚至會聯絡受害者的熟人,並在線下繼續騷擾。

網路跟蹤的含義是什麼?

網路跟蹤是一種網路犯罪。諸如“網路”和“跟蹤”之類的網際網路相關術語指的是在社交媒體或透過其他線上技術調查某人線上活動的做法。換句話說,它僅僅意味著藉助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來關注他人的活動。

網路跟蹤的目的

網路跟蹤的目的可能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如果有人跟蹤某人是出於欺騙、詐騙或以任何方式傷害的目的,則屬於消極目的。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跟蹤(通常是政府機構或家人/朋友)是為了提供安全保障,則屬於積極目的。此外,一些政府機構(透過網路跟蹤)監視嫌疑人,以便保護國家安全。

網路跟蹤的示例

網路跟蹤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例如騷擾、羞辱和羞辱受害者,透支銀行賬戶或行使其他形式的財務控制,例如損害受害者的信譽,糾纏受害者的家人、朋友和僱主以透過散佈謠言的技術將其孤立,等等。

網路跟蹤的型別

網路跟蹤的主要型別有:

直接網路跟蹤

犯罪者可以直接向受害者傳送電子郵件或用電子郵件淹沒他們的收件箱。或者,他們可能會透過即時訊息、語音郵件、簡訊或其他電子通訊方式打擾他們。他們可能會利用技術來監視、跟蹤或不斷瀏覽受害者的頁面——通常是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況下。

間接網路跟蹤

涉及間接網路跟蹤的攻擊可能導致受害者裝置損壞。他們可能會透過感染勒索軟體來做到這一點,勒索軟體會鎖定其檔案並要求付款才能解鎖。或者,他們可能會植入病毒或鍵盤記錄器,以跟蹤受害者的線上活動和/或從目標裝置獲取資訊。

網路跟蹤的影響

受害者可能會經歷各種身體、心理和情感上的後果。這些負面影響會影響他們與親人的當前關係,包括焦慮、絕望、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的發作、恐慌症、睡眠和飲食障礙等。焦慮或 PTSD 的受害者可能會經歷事件的生動閃回,這可能會引發嚴重和使人虛弱的焦慮或恐慌發作。一些研究表明,網路跟蹤受害者甚至與 PTSD 和自殺念頭有關。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網路跟蹤?

以下是一些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保護自己免受網路跟蹤:

  • 首先,將您的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此類計算機裝置放在安全的地方,並確保沒有陌生人可以訪問它;甚至在特定情況下也不要允許家人或朋友訪問它。

  • 對不同的計算機裝置以及裝置中安裝的不同應用程式使用多種鎖定系統。

  • 不斷更改您的主要密碼。

  • 不要與任何您不認識的人分享您的個人資訊,即使是在幾次見面之後;請記住,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

  • 在公開宣佈您參加活動或在社交媒體上“簽到”某個位置時要小心。

  • 在社交媒體和其他線上帳戶上使用高階隱私選項,以限制您向親密朋友、家人和您可以信任的人披露的資訊。

  • 使用可靠的最新安全軟體來阻止間諜軟體透過網路釣魚詐騙或惡意網站下載到您的計算機上。

  •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避免將敏感資料儲存在您的計算機裝置中,尤其是在連線到網際網路的裝置中。

印度針對網路跟蹤的法律

印度有以下法律來處理網路跟蹤:

  • 2000 年資訊科技法第 67 條——2000 年資訊科技法第 67 條指控跟蹤者在電子媒體上傳送、導致傳送或釋出冒犯性帖子或內容,最高可判處三年監禁並處罰款。

  • 2000 年資訊科技法第 67A 條——根據 2000 年資訊科技法第 67A 條,任何透過電子媒體傳輸、授權傳輸或釋出包含性行為或性行為的材料的人,都將受到處罰。後果包括最高 50 萬盧比的罰款和最高 5 年的監禁。

  • 1860 年印度刑法典第 354D 條——根據 1860 年印度刑法典第 354D 條,任何使用網際網路、電子郵件或任何其他電子通訊工具觀察女性的人,都可能被判處最高 3 年監禁和/或罰款。初犯者有資格獲得保釋,但累犯者則沒有。

結論

威脅、誹謗、中傷、性騷擾以及旨在恐嚇、控制或控制目標的其他行為都可能是網路跟蹤的一部分。除了網上跟蹤之外,還可以親自跟蹤某人。在(幾乎)所有州和國家/地區,這都是違法的,並被列為刑事犯罪,並以指定罪行的形式或根據騷擾和跟蹤立法予以處罰。

常見問題 (FAQ)

Q1. 網路跟蹤包括哪些型別的犯罪?

A1. 網路跟蹤包括各種行為,例如威脅、誹謗、中傷、性騷擾以及其他試圖恐嚇、控制或控制目標的行為。

Q2. 誰最容易受到網路騷擾?

A2. 網路跟蹤最可能的受害者是 14 至 30 歲的女性。

Q3. 導致網路跟蹤的原因是什麼?

A3. 網路跟蹤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慾望、報復、支配和憤怒。

更新於: 2023-04-13

647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