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礎電子學教程
- 基礎電子學 - 首頁
- 電感器
- 基礎電子學 - 電感器
- 基礎電子學 - 電感
- 電感器的電路連線
- 電感器的型別
- 基礎電子學 - 射頻電感器
- 基礎電子學有用資源
- 基礎電子學 - 快速指南
- 基礎電子學 - 有用資源
- 基礎電子學 - 討論
基礎電子學 - 半導體
半導體是一種電阻率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質。電阻率特性並非決定一種物質是否為半導體的唯一因素,它還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半導體的電阻率小於絕緣體,大於導體。
半導體具有負溫度係數。半導體的電阻隨溫度降低而增加,反之亦然。
當向半導體中新增合適的金屬雜質時,其導電特性會發生變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
半導體器件廣泛應用於電子領域。電晶體已經取代了笨重的真空管,從而降低了器件的尺寸和成本,這一革命不斷加速,導致了整合電子等新發明。下圖顯示了半導體的分類。

半導體的導電性
瞭解電子後,我們知道最外層電子殼層有價電子,它們與原子核的結合比較鬆散。當具有價電子的原子靠近另一個原子時,這兩個原子的價電子結合形成“電子對”。這種鍵合併不很強,因此它是一種共價鍵。
例如,鍺原子有32個電子。第一軌道上有2個電子,第二軌道上有8個電子,第三軌道上有18個電子,而最後一軌道上有4個電子。這4個電子是鍺原子的價電子。這些電子傾向於與相鄰原子的價電子結合,形成電子對,如下圖所示。

空穴的產生
由於晶體吸收的熱能,一些電子傾向於離開其位置並破壞共價鍵。這些斷裂的共價鍵導致自由電子隨機遊動。但是,移走的電子會在後面留下一個空位或價電子空位,這被稱為空穴。
這個空穴代表一個缺失的電子,可以看作是一個單位正電荷,而電子則被認為是一個單位負電荷。釋放的電子隨機移動,但是當施加外部電場時,這些電子會沿與電場相反的方向移動。但是,由於電子缺失而產生的空穴會沿電場方向移動。
空穴電流
我們已經瞭解到,當共價鍵斷裂時,就會產生空穴。實際上,半導體晶體有很強的形成共價鍵的趨勢。因此,空穴不傾向於存在於晶體中。這可以透過下圖更好地理解,該圖顯示了半導體晶體晶格。

當電子從A處移動時,就會形成一個空穴。由於形成共價鍵的趨勢,B處的電子會移動到A處。現在,為了平衡B處的共價鍵,C處的電子會移動到B處。這會繼續形成一條路徑。空穴在沒有外加電場的情況下移動是隨機的。但是當施加電場時,空穴會沿電場方向漂移,構成空穴電流。這被稱為空穴電流,而不是電子電流,因為空穴的移動導致電流流動。
電子和空穴在隨機運動中可能會相遇,形成電子-空穴對。這種複合會釋放熱量,從而破壞另一個共價鍵。當溫度升高時,電子和空穴的產生速率增加,因此複合速率增加,導致電子和空穴的密度增加。結果,半導體的電導率增加,電阻率降低,這意味著負溫度係數。
本徵半導體
處於極其純淨狀態的半導體被稱為本徵半導體。這種純半導體的特性如下:
- 電子和空穴完全由熱激發產生。
- 自由電子的數量等於空穴的數量。
- 在室溫下的導電能力較小。
為了提高本徵半導體的導電能力,最好新增一些雜質。這種新增雜質的過程稱為摻雜。現在,這種摻雜的本徵半導體被稱為外延半導體。
摻雜
向半導體材料中新增雜質的過程稱為摻雜。新增的雜質通常是五價和三價雜質。
五價雜質
五價雜質是指在外層軌道上有五個價電子的雜質。例如:鉍、銻、砷、磷
五價原子被稱為施主原子,因為它向純半導體原子的導帶提供一個電子。
三價雜質
三價雜質是指在外層軌道上有三個價電子的雜質。例如:鎵、銦、鋁、硼
三價原子被稱為受主原子,因為它從半導體原子接受一個電子。
外延半導體
透過摻雜純半導體形成的雜質半導體稱為外延半導體。根據新增的雜質型別,外延半導體有兩種型別:N型外延半導體和P型外延半導體。
N型外延半導體
向純半導體中新增少量五價雜質即可得到N型外延半導體。新增的雜質有5個價電子。
例如,如果將砷原子新增到鍺原子中,四個價電子與Ge原子結合,而一個電子則作為自由電子存在。如下圖所示。

所有這些自由電子構成電子電流。因此,當雜質新增到純半導體中時,它會提供用於導電的電子。
在N型外延半導體中,由於導電是透過電子進行的,因此電子是多數載流子,空穴是少數載流子。
由於沒有新增正電荷或負電荷,因此電子電中性。
當向添加了五價雜質的N型半導體施加電場時,自由電子會向正極移動。這被稱為負型或N型導電性。
P型外延半導體
向純半導體中新增少量三價雜質即可得到P型外延半導體。新增的雜質有3個價電子。例如,如果將硼原子新增到鍺原子中,三個價電子與Ge原子結合,形成三個共價鍵。但是,鍺中的另一個電子沒有形成任何鍵。由於硼中沒有剩餘電子形成共價鍵,因此該空間被視為空穴。如下圖所示。

少量新增的硼雜質會提供許多有助於導電的空穴。所有這些空穴構成空穴電流。
在P型外延半導體中,由於導電是透過空穴進行的,因此空穴是多數載流子,電子是少數載流子。
此處新增的雜質提供空穴,這些空穴被稱為受主,因為它們從鍺原子接受電子。
由於可移動空穴的數量等於受主原子的數量,因此P型半導體保持電中性。
當向添加了三價雜質的P型半導體施加電場時,空穴會向負極移動,但速度比電子慢。這被稱為P型導電性。
在這種P型導電性中,價電子從一個共價鍵移動到另一個共價鍵,這與N型不同。
為什麼矽在半導體中更受歡迎?
在鍺和矽等半導體材料中,廣泛用於製造各種電子元件的材料是矽(Si)。矽優於鍺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能帶隙為0.7ev,而鍺為0.2ev。
熱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較少。
矽易於形成SiO2層,這有助於製造許多元件以及整合技術。
矽在自然界中比鍺更容易找到。
由矽製成的元件的噪聲比鍺製成的元件小。
因此,矽被用於製造許多電子元件,這些元件被用於製造用於各種用途的不同電路。這些元件具有各自的特性和特定的用途。
主要的電子元件包括——電阻器、可變電阻器、電容器、可變電容器、電感器、二極體、隧道二極體、變容二極體、電晶體、BJT、UJT、FET、MOSFET、光敏電阻、LED、太陽能電池、熱敏電阻、壓敏電阻、變壓器、開關、繼電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