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發展:埃裡克·埃裡克森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經歷著自我方面的各種變化。通常認為,兒童在青春期之前,其心智慧力不足以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幾年之後,他們必須做出幾個至關重要的選擇。青少年還需要專注於發展良好的社交技能。目前正在進行大量關於青少年自我概念、自尊和身份認同形成的研究,涵蓋了各種各樣的“自我”。未能建立良好社會互動關係的青少年會被剝奪自主決策的重要途徑,也可能出現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理論
埃裡克森提出了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他解釋了個體在人生不同階段人格的發展。他認為,人們被驅使著在人生的各個不同階段變得勝任。在他的理論中,埃裡克森概述了我們一生中的社會互動如何塑造我們的性格。他的理論列出了心理社會發展的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個體都會經歷一次心理危機,這可能產生積極或消極的結果。在危機期間,一個人可能透過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而成功,也可能失敗。
青春期身份認同的形成
埃裡克森認為,形成自身認同是青春期的主要心理任務。他將這種身份與角色之間的衝突稱為發展性衝突。多種因素影響著身份認同的發展,青春期青春期發育帶來的新的認知和身體技能。埃裡克森會說,當一個人能夠評估自己的特徵並將它們與周圍環境中存在的表達途徑聯絡起來時,身份認同就形成了。然而,當一個人無法處理這種發展責任時,就會出現角色混亂。
青少年發展:五種型別
一項深入的研究專案發現了青春期發展階段的五種心理型別。這些包括身份認同成就、疏離成就、延緩期、提前承諾和身份認同擴散。我們將詳細瞭解每個階段。
身份認同成就
那些對自己的職業和意識形態選擇充滿奉獻精神的青少年,被認為是已經實現了身份認同的青少年。在一項對大學生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已實現的身份認同狀態與承諾的客觀衡量標準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這些學生鞏固了他們的自我認同。由於他們具有韌性、專注於可實現的目標並且穩定,因此他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需求。與對自己的角色感到困惑的青少年相比,他們在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中表現出色。這些行為良好的青少年選擇了更具挑戰性的大學專業,傾向於工程和物理科學課程。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早期就獲得身份認同狀態的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到他們二十幾歲時更有可能擁有可靠、穩定的關係。因此,在青春期,身份認同成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還發現,以充滿愛意和關懷的方式提供指導和控制的青少年,比父母過於縱容或專制的青少年更有可能發展出身份認同感。
延緩期
第二種青少年狀態,延緩期,指的是那些仍在經歷身份認同危機的青少年。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和意識形態的奉獻並不明確。他們對權威人物有矛盾的感情,反抗他們,又依賴他們提供指導。他們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被動到充滿活力和創造力,並且焦慮水平很高。他們還傾向於白日夢、堅持迷信以及從事幼稚的行為。他們對自己感到困惑,無法形成穩定的身份認同。
提前承諾
那些尚未經歷身份認同危機但對某種職業或思想表現出奉獻精神的青少年,被稱為提前承諾。然而,這些承諾通常是由他們的父母而不是青少年自己做出的。這些年輕人經常表現出僵化和專制,並且難以適應變化。處於提前承諾狀態的人通常是有目標的,但他們將努力更多地導向外部目標而不是內部目標。這些青少年不喜歡過多地探索,並且更傾向於從事單一職業。他們沒有進入探索階段,同時也沒有面臨任何身份認同危機。
身份認同擴散
那些在青春期沒有意識形態或職業信念,並且可能沒有經歷身份認同危機的青少年,被認為具有身份認同擴散狀態。在極端情況下,他們的生活方式選擇可能會導致漫無目的的漂泊和流浪,就像埃裡克森在他十幾歲後期那樣,故意拒絕任何形式的承諾。這些青少年認為他們的父母冷漠和拒絕,因此他們與父母的關係疏遠。
疏離成就
第五種也是最後一種狀態,疏離成就,用於描述那些經歷過身份認同危機、沒有職業抱負並且堅持反社會和反經濟態度的青少年。由於他們對這種理由的極度堅持,任何讓他們參與到他們所拒絕的體系中的工作都是不可能的。他們通常是分析性的、哲學的和憤世嫉俗的,同時他們還是學生。
結論
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青春期是身份認同通常成為關注焦點的時期。根據研究,身份認同發展中最重要的進步似乎發生在大學時期。隨著大學生對未來職業、友誼、戀愛關係以及宗教或政治信仰做出重要決定,預計會帶來重大益處。因此,身份認同危機似乎也主要發生在這個人生階段。然而,人們必須逐步解決這些問題,並朝著進一步的發展階段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