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侵權和假冒行為


商標所有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侵權和假冒。這兩個表達都旨在傳達侵犯商標所有者權利的行為,即未經授權使用商標的行為。儘管如此,全面理解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至關重要。

什麼是侵權的含義?

侵權是指未經授權使用商標,即違反商標所有者對其獨佔使用權的行為。當非法使用商標時,這被稱為侵權。當第三方未經現有品牌所有者許可,使用與現有商標混淆的商標時,即構成商標侵權。如果涉嫌侵權的品牌用於與受保護商標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或者可能導致消費者混淆,則可能構成商標侵權。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在與另一家公司的商標相似的商標下銷售產品,則這可能被視為第一家公司的商標侵權行為。

什麼是假冒的含義?

將自己的商品或服務冒充為另一方的行為稱為“假冒”,這也是與“假冒”等同的術語。當一方使用與現有品牌不類似但仍會使客戶對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的商標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儘管與其他事物不同,但它仍然會導致混淆。例如,當一家公司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受另一家公司徽標啟發但並非完全複製的徽標時,就可以認為發生了假冒行為。

侵權和假冒的顯著特徵

侵權和假冒是兩個獨立的法律概念,兩者之間存在主要區別。

同樣,可以透過下表輕鬆理解這些差異

侵權假冒
侵權是違反商標所有者對其商標獨佔使用權的行為。假冒是違反消費者知情權的行為,即消費者有權瞭解所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來源。
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有消費者混淆的證據才能證明侵權。而無需消費者混淆的證據即可證明假冒作為替代名稱。
侵權通常涉及使用與另一商標相同或令人混淆的商標。而假冒可能涉及使用與原始商標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品牌。
當商標被侵權時,商標所有者有權尋求金錢賠償以及禁止令,以阻止未經授權使用其商標。此外,商標所有者有權尋求禁止令,以阻止未經授權使用其商標。在發生假冒的情況下,商標所有者有權尋求損害賠償、禁令和其他補救措施,例如銷燬侵權商品或召回侵權服務。假冒也可能是非法的。假冒是一種涉及智慧財產權的盜竊形式。

結論

商標侵權和假冒都涉及未經授權使用商標,並且都可能導致進行未經授權使用的當事方承擔法律後果。侵權涉及以可能導致消費者混淆的方式使用商標,而假冒則涉及故意誤導消費者關於另一方面,需要考慮這兩個概念之間的一些關鍵區別。

這些區別包括認定商標被侵權或發生假冒的條件、商標所有者可獲得的補救措施以及授予商標所有者的保護範圍。為了維護商標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防止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來源產生誤解,非常需要充分了解這些區別。

常見問題

Q1. 侵犯商標究竟意味著什麼?

A1. 當第三方未經授權使用商標,並可能導致消費者對其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時,就會發生商標侵權。

Q2. “假冒”究竟是什麼?

A2. 將自己的商品或服務冒充為另一方的行為稱為“假冒”,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行為。當一方欺騙消費者,使其認為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是另一方在知名品牌下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Q3. 有哪些法律途徑可以保護自己的商標?

A3. 禁令、金錢賠償和銷燬侵權商品都是商標侵權的可能補救措施。在某些情況下,侵權方還可能被要求償還因相關行為而獲得的利潤。

Q4. 冒充他人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A4. 禁令、金錢賠償以及要求停止侵權行為都是對冒充他人行為的潛在回應。法院有權命令侵權方銷燬任何侵權材料或將其移交銷燬,如果法院選擇這樣做的話。

Q5. 為何商標侵權與假冒不同?

A5. 侵犯商標意味著非法使用該商標,而假冒則意味著將一方的商品或服務虛假地表示為另一方的商品或服務。當一方使用與另一方的商標相似或相同的商標時,就會發生商標侵權。另一方面,當一方欺騙消費者,使其相信其商品或服務是另一方知名品牌的商品或服務時,就會發生假冒。

更新於: 2023年2月17日

116 次檢視

開啟您的 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立即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