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含義和定義
現代國家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就是保護守法、和平的公民免受任何破壞國家社會和經濟生活平穩執行的因素的影響。刑法分為程式法和實體法。印度的主要刑法典是1860年的印度刑法典,其中列出了犯罪和處罰,是實體法的基本組成部分。未能充分履行這一職責可能導致無政府狀態並阻礙經濟活動的擴張。
刑法的含義是什麼?
刑法是指國家以自身名義制定和實施的,對國家禁止的行為處以刑罰的法規。它是一套旨在透過懲罰違法者來阻止可能威脅公眾安全和福祉的行為的規範。
刑法的基本和主要目標是透過規定行為標準並透過“公正審判”懲罰違法者來維護公共秩序並保護社會免受反社會行為的侵害。“公正審判”必須實現兩個目標:
它必須對被告公平,並且
它也必須對受害者公平。
刑法的功能
刑法具有多種功能,並以下列方式使社會受益:
解決爭端 - 法律允許解決居民之間的分歧和爭端。它允許以平靜和有序的方式解決問題。
保護個人 - 刑法保護個人免受可能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或盜竊其財產的罪犯的侵害。
確保社會平穩執行 - 刑法的使用允許政府徵稅、管理汙染以及執行其他對社會有益的職能。
維護秩序 - 刑法提供一致性,幫助個人瞭解可以從他人那裡期待什麼。如果沒有刑法,就會出現混亂和困惑。
保護公民權利 - 刑法保護個人權利。
刑事責任
“責任”是指面臨意外事件或事故、負有義務、受處罰、在法律上負責等。因此,“責任”指的是“履行某項特定行為的義務”。在法律中使用的“責任”是指導致必須採取某些行動的義務的狀態。上述詞語指的是一個人根據刑法因違反國家法律而可能受到的所有形式的處罰。因此,它可以分為以下部分:
個人責任
刑法的主要規則是,一個人對其所做或未做的事情負責,而這些事情他們本應知道不該做。因此,一個人對其自己的行為和不作為負責。侵權法中常用的格言,qui facit via alium facit per se(透過他人行事的人為自己行事),不適用於刑法。
替代責任
每個人通常對其自己的行為和疏忽負責。對於刑事或金錢責任尤其如此。一個人不對他人的行為(或不作為)負責。然而,這條規則並非不可打破。在某些情況下,IPC 會將一個人間接地追究他人的行為責任。因此,在為實現共同意圖、具有共同目標、在刑事陰謀等情況下犯罪或存在教唆的情況下,即使該個人未直接參與犯罪的實施,也可能被間接追究責任。
嚴格責任
嚴格責任是對必須對行為負有罪責才能被追究責任這一普遍原則的例外。它不考慮是否存在犯罪心理,因為它具有絕對性。例如,即使某人無意造成公眾不便,也必須對其負責。
刑法下可獲得的補救措施
以下是可以獲得的補救措施:
辯護權
在證明有罪之前,每個被告都被視為無罪,這是刑事司法核心原則。根據印度憲法,刑事訴訟中的每個被告都有權選擇自己的律師。如果被告無力聘請律師,則國家必須為其提供免費法律援助。被告在調查、詢問和審判期間被賦予了許多權利。
迅速審判
快速有效的刑事審判是刑事司法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印度憲法第21條保護的生命權的一部分。1973年刑事訴訟法第309條規定,必須儘快進行所有調查或審判。2008年修正案規定,審判必須在開始日期後的兩個月內結束。最高法院在許多案件中裁定,應迅速處理刑事審判,並且必須儘快結束該事項。然而,對於刑事訴訟必須結束的時間,沒有可以設定的上限。
刑法下可獲得的一般例外情況
刑法下可獲得的一般例外情況載於1860年印度刑法典第76至106條。在這些情況下,“犯罪”後來會轉變或成為“非犯罪”,因為這些普遍排除。因此,非歸因的一般標準是廣泛的例外。本章很重要,因為它監督著所有定義不同法典罪行的法律。
以下是一些導致犯罪一般規則例外的情況:
錯誤(第76-79條)
司法行為(第77-78條)
意外(第80條)
必要性(第81條)
嬰兒期(第82-83條)
精神錯亂(第84條)
醉酒(第85-86條)
同意(第87-91條)
善意(第88-93條)
強迫或威脅(第94條)
瑣碎行為(第95條)
自衛權(第96-106條)
結論
國家可能會使用“犯罪”一詞來指代任何違法行為。每個國家都有刑法來定義它,並且國家有權對犯罪者嚴重限制其自由。為了被視為犯罪行為,該行為必須“有意進行任何非法行為”。私法的違反不會自動受到國家的懲罰,但可以透過民事訴訟來執行。因此,只有在權利受到侵犯時才會推斷出刑法。
常見問題
Q1. 印度刑法典中的主要懲罰種類有哪些?
答:五種懲罰是:死刑、無期徒刑、監禁、沒收財產和單獨監禁。
Q2. 刑法是什麼意思?
答:一個國家的刑法包含所有與犯罪和處罰相關的法律。
Q3. 刑法是民事還是刑事?
答:印度刑法的正式法典稱為印度刑法典 (IPC)。印度刑法典是實體法。印度所有被歸類為犯罪的罪行都列在這個法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