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性購買行為的發生率和發展程序
購物成癮的特點是過度消費難以控制,明顯令人不安,耗時,並在家庭、社群、工作場所和/或財務方面造成問題。雖然它被排除在DSM-IV和DSM-5之外,但在DSM-III-R中,強迫性購物被列為衝動控制障礙。
表現為頻繁沉迷於購買或購買衝動,感覺難以抗拒、令人困擾或毫無意義,以及頻繁購買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物品,這些適應不良的購買或購物衝動或行為定義了這種行為。購買的痴迷、傾向或行為非常令人苦惱。這種行為不僅僅出現在躁狂或輕躁狂發作期間。
強迫性購買行為 (CBB) 的發生率
據估計,美國1.8%到16%的成年人受到強迫性購買的影響(衝動性購買,造成嚴重的負面後果)。發現CBB的趨勢與年齡有關。年輕人似乎更容易受到CBB的影響。根據對美國CBB估計發生率的研究,已識別的強迫性購物者平均年齡明顯低於其他受訪者。
兩項針對學生樣本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年輕消費者參與更多強迫性購買,並擔心年輕一代的CBB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它對他們的錢財有不利影響,並導致嚴重的個人債務。這種情況被認為始於十幾歲後期或二十歲初期,很少在30歲以後發展。
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大約5.8%的美國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強迫性購物障礙。其他研究表明,在經濟發達國家,強迫性購物的患病率為2%-5%,這取決於性別:女性為6.0%,男性為5.5%。一項研究試圖估計強迫性購買行為的合併患病率。成人代表性研究的CBB合併患病率為4.9%(3.4%-6.9%,八項估計,10102名參與者),儘管在大學生中的估計值更高:成人非代表性樣本中為8.3%(5.9%-11.5%,19項估計,14947名參與者):12.3%(7.6%-19.1%,11項估計,3929名參與者),在特定購物樣本中為16.2%(8.8%-27.8%,11項估計,4686名參與者)。
發病和發展
患有強迫性購物障礙(有時稱為強迫性購買障礙)的人常常會受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壓倒性的購買商品的衝動,儘管後果不利。
強迫性購物障礙的特徵包括:
難以抵制購買不需要的物品
由於不受控制的購物而導致的財務困難
沉迷於購買不需要的物品
由於不受控制的購物而導致的工作、學校或家庭問題
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夢寐以求的物品和購買不需要的物品
最後,要被認為是強迫性購買障礙,強迫性購物行為不能與其他精神健康狀況有關,例如雙相障礙的躁狂或輕躁狂期。
許多強迫性購物者還會經歷以下一種或多種同時發生的幾種精神健康狀況:
焦慮症
飲食失調,包括貪食症和暴食症
衝動控制障礙,包括強迫性賭博、拔毛症和皮膚剝脫症
情緒障礙,尤其是重度抑鬱症
人格障礙,包括迴避型、抑鬱型、強迫型和邊緣型人格障礙
物質使用障礙
診斷為強迫性購物障礙的醫療專業人員必須注意區分強迫性購物和雙相障礙躁狂期有時會伴隨的購物狂歡。
CBD的四個不同階段:
在第一階段,患有CBD的人會產生關於擁有特定物品或購物行為的想法、渴望或擔憂。在第二階段,這個人準備購物和花錢。這可能包括關於何時何地去、如何著裝,甚至使用哪些信用卡的決定。可能對打折商品、新款時尚或新商店進行了大量研究。第三階段包括購物體驗,許多CBD患者將其描述為非常刺激,甚至會導致性感覺。最終,行為以購買告終,之後往往伴隨著失望或自我失望的感覺。
CBB的歷史
在過去的20年中,強迫性購買從相對未知發展成為我們許多主要機構(從法院到媒體)中的熱門話題。它從漫畫和脫口秀獨白中嘲諷式幽默的話題(通常是對女性的嘲笑)發展到在電視、報紙和雜誌上進行嚴肅的討論,作為刑事審判中的減輕處罰的情況,最終成為頂尖醫學院和大學的研究課題。強迫性購買是一種正在考慮納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物)的疾病。
它現在已得到廣泛認可並透過臨床實踐進行治療。現在已經發表了許多關於這個主題的學術文章,學科範圍廣泛,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和經濟學。自從大約20年前開始研究強迫性購買以來,我們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關於強迫性購買的文獻很少,但它部分已知存在。早在1915年,它(或類似的東西)就被描述為精神病學教科書中的購物狂或購買狂。
它在精神病學文獻中被提及了大約十年,然後幾乎停止,直到一小群其他研究人員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重新開始我們的研究。
20世紀初,歷史學家確定了美國消費文化的決定性制度化以及維多利亞時代和現代主義消費、自我控制、享樂主義和治療觀念之間的轉折點。正是在這段時期,首次提到了強迫性購買。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不合適的和過度的消費行為將得到解決並在治療環境中設定並非巧合。
20世紀初,盜竊狂、縱火狂和過度收集屬於被認為是強迫性購物的偏執狂或衝動障礙。早期對購物狂的定義包括衝動驅使的購買行為,導致不必要的債務。最重要的是,直到五十年後才可以使用方便易得的消費信貸,因此,按照今天的家庭債務負擔的標準,1915年的“毫無意義的債務”可能微不足道。
據報道,患有購物狂的患者無法剋制他們的行為,甚至無法理解其行為的荒謬結果(. 我們應該指出,債務及其對生活造成的困擾從一開始就是該疾病的明顯跡象。雖然很早就識別和診斷出嚴重的購買問題,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自助組織開始出現時,強迫性購買受到了媒體的更多關注。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消費主義及其過剩時,該主題再次被提出。許多年後,強迫性購買論文出現在關於心理治療、成癮和消費者行為的學術出版物中。
性別差異
女性傾向於將購物視為一種愉快的休閒活動,而男性則將其視為負面活動,一項必須完成的苦差事。在CB量表上,女性的分數遠高於男性。女性在調節情緒時對CB更敏感。另一項研究表明,衝動購物者可能會過度消費以應對壓力和破壞性情緒。購物帶來的快樂和樂趣對女性的影響比對男性的影響更大。
然而,對西方國家青少年和大學生樣本進行的幾項研究顯示,性別差異不大。另一項使用410個德國大學生樣本的研究發現,女性的CBB水平明顯低於男性。因此,西方國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普遍認為的CB性別差異並不像想象的那麼顯著。
在中國為數不多的抽樣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來自香港和澳門的女學生的購物量表得分遠高於男學生。一項關於中國女性強迫性網路購物行為的研究表明,在高壓力下,一些女性可能會將強迫性網路購物行為作為一種應對壓力的技巧,即使這是一種消極的方法,這與西方研究結果一致。
購買商品方面觀察到性別差異。女性購買服裝、手袋、鞋子、香水、化妝品和珠寶,而男性喜歡電子產品、服裝、手錶和汽車。研究人員發現,6%的女性和5.5%的男性出現與強迫性購買障礙一致的症狀。性別調整後的患病率為5.8%。具體來說,男性強迫性購物者更有可能報告說他們不是異性戀,並且接受的正規教育年限較少。
關於合併的精神疾病,有購物成癮症的男性更容易被診斷出性癮和間歇性爆發性障礙。女性是強迫性網購的主要驅動力(女性主要尋求滿足感,而男性主要尋求資訊)。相反,價值導向型和沉浸式購物會減少強迫性網購行為,對女性的影響尤其顯著;然而,角色扮演式購物與男性強制性網購無關。
結論
強迫性購買障礙,也稱為購物成癮、病理性購買或衝動性購買障礙,是一種精神健康狀況,其特徵是持續的、過度的產品購買行為。即使造成嚴重的心理、社會、職業和經濟後果,也無法控制和抑制衝動行為。大約80%接受此類障礙治療的人是女性。
然而,男性常常將他們的強迫性購買行為稱為“收集”,從而逃避診斷。這種障礙通常首次出現在青春期後期或成年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