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為與反社會行為的區別


從進化論和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利他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等心理學概念可以被理解為適應性的和可學習的。一些證據表明,遺傳因素、家族史、同伴壓力和學校的社會氛圍都在反社會行為的發展中扮演著一定角色。然而,人和動物都會表現出利他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與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的反社會行為相反,利他行為通常受到讚賞,因為它有助於其實踐者周圍的人。接下來的段落將重點介紹它們的區別。

什麼是利他行為?

大多數詞典都沒有包含“利他”一詞的定義。社會科學家創造了這個詞作為“反社會”的反義詞(Batson,2012)。任何有益於他人的行為都被稱為利他行為。這些無私的行為對他人有益,是重要的社會活動。它們對於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和適應新的環境至關重要(Dovidio,2006)。

此外,利他行為的定義包括同理心或同情心。這需要一個捐贈者和至少一個接受者。我們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互相幫助,例如向我們最喜歡的組織捐款,以及定期為朋友、家人甚至完全陌生的人提供幫助。

雖然幫助和分享行為對生活至關重要,但利他行為被認為是人類預先程式設計的生物學功能。有趣的是,這種行為也見於動物和昆蟲。例如,猴子會互相梳理毛髮,某些工蟻生病時會減少與群體幼蟲的互動以保護易感個體。此外,未感染的工蟻會梳理患病的工蟻以清除孢子(Riddihough,2007)。

利他行為也可以透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研究表明,兒童對合作和樂於助人的行為的再現與接觸到表現出這些特徵的媒體有關。這與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相符,該理論認為人們的行為深受周圍人的榜樣影響。

利他行為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釋放催產素(一種促進社會聯絡的荷爾蒙),並促進額葉皮層功能。因為它可以減少身體對危險的反應,並促進安全、互相支援的關係,所以它也可以改善人們的整體福祉。此外,它促進社會和平、合作和團結(Gilbert & Basran,2019)。

什麼是反社會行為?

任何故意傷害或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都被稱為反社會行為。騷擾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包括身體攻擊、言語辱罵和恐嚇。

精神病學家使用“反社會行為”一詞來指反覆故意無視社會期望。例如,《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反社會人格障礙定義為普遍存在的漠視和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模式。這方面的例子包括不誠實、侵略性、不顧他人的安全、普遍缺乏責任感、缺乏內疚感以及類似的行為。家庭和學校的環境影響、神經系統疾病和遺傳都扮演著一定角色。

根據進化論,反社會策略已被用來生存。例如,為了自保,競爭者會受到威脅、恐嚇、傷害甚至被殺死。雖然觀看暴力或敵對的電影和遊戲已被發現會助長類似的對抗性或不那麼有幫助的行為,但反社會行為也可能是習得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這些發現一致。

反社會行為通常不受歡迎,因為它會增加壓力和威脅處理。它還會削弱對社群信任、團結和和諧的動力,並降低夥伴關係的安全性和合作性。因此,這可能會對人們的整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Gilbert & Basran,2019)。

差異:利他行為與反社會行為

下表重點介紹了利他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主要區別:

特徵

利他行為

反社會行為

定義

任何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被認為是利他行為。

任何故意傷害或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都被稱為反社會行為。

例子

分享、給予、善良、表達關心以及其他有益的行為都是利他行為的例子。

威脅、欺凌、塗鴉、歧視、不誠實、缺乏悔恨以及其他令人不快的行為都是反社會行為的例子。

生理影響

利他行為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釋放催產素(一種促進社會聯絡的荷爾蒙),並促進額葉皮層功能。

利他行為可以透過減少對威脅的處理來改善整體健康,因為它會促進互助和安全的人際關係。

反社會行為會放大威脅感知和壓力反應機制。

反社會行為可能會加劇焦慮,削弱信任和合作關係,並增加壓力反應。

結論

總而言之,利他行為和反社會行為是人類行為光譜的兩個對立端,它們會影響他人的福祉。利他行為是指旨在使他人受益的行為,而反社會行為是指損害或無視他人權利的行為。

利他行為會對個人和社群的福祉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社會凝聚力和歸屬感。反社會行為會對個人和社群的福祉產生負面影響,導致衝突、不信任和社會分裂。

更新於:2023年4月26日

1000+ 瀏覽量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