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介面介紹



人機介面 (HCI) 以前被稱為人機研究或人機互動。它涉及計算機系統以及為人類使用而設計的相關現象的設計、執行和評估。

在任何可能安裝計算機的學科中都可以使用 HCI。下面提到了一些可以有效實施 HCI 的領域:

  • 計算機科學 - 用於應用設計和工程。

  • 心理學 - 用於理論應用和分析目的。

  • 社會學 - 用於技術與組織之間的互動。

  • 工業設計 - 用於行動電話、微波爐等互動式產品。

世界領先的 HCI 組織是 ACM SIGCHI,代表著計算機協會 - 人機互動特別興趣小組。SIGCHI 將計算機科學定義為 HCI 的核心學科。在印度,它作為一種互動方案出現,主要基於設計領域。

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是學習設計使用者友好介面或互動的方式。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將學習以下內容:

  • 設計和評估互動系統的方法。

  • 透過認知系統和任務模型減少設計時間的方法。

  • 互動系統設計的程式和啟發式方法

歷史演變

從最初執行批處理的計算機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如下所述:

  • 早期計算機(例如 ENIAC,1946 年) - 硬體技術的改進帶來了計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人們開始思考創新的想法。

  • 視覺顯示單元 (1950 年代) - SAGE(半自動地面環境),美國的防空系統使用了 VDU 的早期版本。

  • Sketchpad 的開發 (1962 年) - Ivan Sutherland 開發了 Sketchpad,並證明計算機可以用於資料處理以外的目的。

  • Douglas Engelbart 引入了程式設計工具包的概念 (1963 年) - 更小的系統建立了更大的系統和元件。

  • 文字處理器和滑鼠的引入 (1968 年) - NLS(線上系統)的設計。

  • 個人電腦 Dynabook 的引入 (1970 年代) - 在 Xerox PARC 開發了Smalltalk

  • Windows 和 WIMP 介面 - 在一個桌面上同時進行多項工作,在工作和螢幕之間切換,順序互動。

  • 隱喻的概念 - Xerox Star 和 Alto 是第一個使用隱喻概念的系統,這導致了介面的自發性。

  • Ben Shneiderman 引入的直接操作 (1982 年) - 首次用於 Apple Mac PC (1984 年),減少了語法錯誤的可能性。

  • Vannevar Bush 引入超文字 (1945 年) - 用於表示文字的非線性結構。

  • 多模態 (1980 年代後期)。

  • 計算機支援的協同工作 (1990 年代) - 計算機中介的溝通。

  • 全球資訊網 (1989 年) - 第一個圖形瀏覽器 (Mosaic) 出現在 1993 年。

  • 普適計算 - 目前 HCI 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基於感測器/上下文感知的計算,也稱為普適計算。

HCI 在印度的根源

從 80 年代後期開始,一些具有突破性的創作圖形傳播設計師開始對 HCI 領域感興趣。其他人則透過為 CD-ROM 標題設計程式來跨越門檻。一些人透過為網路設計和提供計算機培訓而進入該領域。

儘管印度在提供成熟的 HCI 課程方面落後,但印度的設計師除了創造力藝術表達外,還將設計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並更願意在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領域工作。

這種對設計的渴望常常使他們進入創新領域,並透過自學獲得知識。後來,當 HCI 的前景來到印度時,設計師們採用了可用性評估、使用者研究、軟體原型設計等技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