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機介面 - 資源
- 人機介面 - 快速指南
- 人機介面 - 有用資源
- 人機介面 - 討論
設計流程與任務分析
人機介面設計
人機介面設計被認為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其組成部分包括計劃用途、目標區域、資源、成本和可行性。它決定了產品相似性的需求,以平衡權衡。
以下幾點是互動設計的四個基本活動:
- 識別需求
- 構建替代設計
- 開發設計的互動版本
- 評估設計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方法的三個原則是:
- 早期關注使用者和任務
- 實證測量
- 迭代設計
設計方法
自誕生以來,各種方法已經形成,概述了人機互動的技術。以下是一些設計方法:
活動理論 - 這是一種HCI方法,它描述了人機交互發生的框架。活動理論提供了推理、分析工具和互動設計。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 它將使用者置於設計的中心位置,讓他們有機會與設計師和技術人員一起工作。
使用者介面設計原則 - 容錯性、簡潔性、可見性、 affordance(可供性)、一致性、結構和反饋是介面設計中使用的七個原則。
價值敏感設計 - 此方法用於開發技術,幷包括三種類型的研究 - 概念性、實證性和技術性。
概念性研究致力於瞭解使用技術的投資者的價值觀。
實證性研究是定性或定量的設計研究,展示了設計師對使用者價值觀的理解。
技術性研究包含在概念性和實證性研究中使用技術和設計。
參與式設計
參與式設計過程讓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以便最終結果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設計用於軟體設計、建築、景觀建築、產品設計、可持續性、平面設計、規劃、城市設計,甚至醫學等各個領域。
參與式設計不是一種風格,而是關注設計的過程和程式。它被視為一種消除設計師設計責任和原創性的方法。
任務分析
任務分析在使用者需求分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任務分析是瞭解使用者和抽象框架、工作流程中使用的模式以及與GUI互動的時間順序實施的過程。它分析使用者劃分任務和排序任務的方式。
什麼是任務?
有助於實現有用目標的人類行為,目標是系統,這就是任務。任務分析定義的是使用者的績效,而不是計算機的績效。
層次任務分析
層次任務分析是將任務分解成可以根據邏輯執行順序進行分析的子任務的過程。這將有助於以最佳方式實現目標。
“層次結構是元素的組織,根據先決條件關係,描述了學習者必須遵循的體驗路徑,才能實現層次結構中任何更高層次的單一行為。(Seels & Glasgow,1990,第94頁)”。
分析技術
任務分解 - 將任務分解成子任務並按順序執行。
基於知識的技術 - 使用者需要知道的任何指令。
“使用者”始終是任務的起點。
民族誌研究 - 在使用情境中觀察使用者的行為。
協議分析 - 觀察和記錄使用者行為。這是透過驗證使用者的想法來實現的。讓使用者大聲思考,以便理解使用者的思維邏輯。
工程任務模型
與層次任務分析不同,工程任務模型可以正式指定,並且更有用。
工程任務模型的特點
工程任務模型具有靈活的表示法,可以清楚地描述可能的活動。
它們有組織的方法來支援需求、分析以及在設計中使用任務模型。
它們支援在整個應用程式中發生的問題的迴圈條件設計解決方案。
最後,它們允許訪問自動工具以支援設計週期的不同階段。
ConcurTaskTree (CTT)
CTT是一種用於建模任務的工程方法,它由任務和運算子組成。CTT中的運算子用於描繪任務之間的時間順序關聯。以下是CTT的主要特徵:
- 關注使用者希望完成的操作。
- 層次結構。
- 圖形語法。
- 豐富的順序運算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