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環境理論


各種環境因素都會影響所有消費者,並對他們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消費者的環境包括家庭以及集體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因此,消費者經濟決策受多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在充滿活力且複雜的社會經濟環境中,現代消費者接觸到各種新的商品和服務。

如今的消費者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權利,並希望知道合適的商品將在合適的價格下提供。在這種情況下,“賣方須謹慎”(Caveat Vendor)一詞取代了“買方須謹慎”(Caveat Emptor)。此外,由於技術進步、創新和競爭加劇,市場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如今,優質商品的壽命比過去短。由於企業家夢魘般的失敗恐懼,新商品的生產成本也每年大幅上漲。

消費者環境的含義

對消費者環境的全面分析應承認人們是複雜的個體。任何忽視其心理構成、其所處社會以及塑造其生活觀的文化背景的經濟行為解釋,都可能導致生產者和廣泛商品分銷商做出糟糕的商業決策。外部和內部消費者環境可以被廣泛分類。外部環境構成各種經濟、社會和文化影響,這些影響超出個人消費者的控制範圍。消費者的內部心理因素包括認知、態度、動機、個性和人際反應特徵。

什麼是消費者環境理論?

消費者環境理論已成為消費者行為研究的一個關鍵領域,探索消費者與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該理論承認環境是消費的關鍵方面,它塑造著消費者的態度、行為和決策過程。同時,它也認識到消費者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消費者環境理論側重於理解消費者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並對其產生影響。隨著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持續成為全球主要問題,必須審查消費者在造成和緩解這些問題中的作用。雖然消費者環境理論近年來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需解決許多挑戰。

消費者在產品和服務的環境影響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消費者可以透過他們在購買、使用和處置產品方面的選擇來促進環境退化或支援可持續發展。然而,理解消費者關於環境的行為是複雜且多方面的。個人價值觀、社會規範、環境知識以及獲得可持續產品的可及性都會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因此,在審查消費者環境理論時,必須考慮消費者的視角。

環境問題與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可持續性已成為購買決策中的關鍵因素。環境關注是指個人如何意識到並受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汙染和資源枯竭)的驅動。它是促進環境友好行為(如回收、節約能源和可持續消費)的重要預測因素。然而,儘管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關注日益增強,但由於一系列因素(包括缺乏知識、動機和獲得可持續產品的途徑),消費者的行為往往缺乏可持續性。

消費者環境理論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瞭解影響消費者行為和決策過程的因素。已經開發出各種模型和框架來探索這種複雜的關係,包括計劃行為理論、價值-態度-行為層次結構以及規範啟用模型。這些模型強調態度、價值觀和社會規範在塑造消費者行為中的重要性,突出了需要針對這些因素進行干預以促進可持續消費。

消費者環境理論與營銷

營銷在塑造消費者行為和對可持續性的態度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銷傳播可以提高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推廣可持續產品,並鼓勵可持續行為。然而,也存在“漂綠”的風險——使用欺騙性營銷將產品或公司呈現得比實際更環保。漂綠會導致消費者懷疑和不信任,從而破壞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努力。

因此,必須確保營銷傳播真實、透明且基於證據。公司可以使用第三方認證和標籤來證明其產品的環保資質,並避免使用模糊或未經證實的宣告。此外,公司可以與消費者合作共同創造可持續解決方案,將消費者反饋和偏好納入產品設計和營銷中。

環境對購買行為的影響

各種外部力量和偏見會影響決策,從而無意中改變消費者的理性行為。我們如何與這些環境刺激互動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購買行為——

時間壓力

時間壓力是一個重要的銷售點因素,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決策。當外部影響迫使人們遵守時間限制(實際或想象的)時,他們往往會目光短淺,並且考慮的因素比平時少。消費者不會權衡不同品牌的成本和收益,而是會根據一小部分特徵做出選擇。

季節

一年中的季節可能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不太明顯,但它仍然以各種方式產生影響。在年初,我們展望未來,部分解釋了健康產品的興起(例如,健身房會員資格)。另一方面,生日等禮物往往更側重於當下(並非有意為之)。芝加哥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面向未來的受訪者更喜歡能促進興奮感的飲料。相比之下,那些關注當下的人更喜歡能幫助他們平靜下來的飲料。

情緒

我們的環境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而我們的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購買決策。僅良好的天氣已被證明會增加消費者對無關產品的支出,例如報紙訂閱和綠茶,因為額外的陽光會改善心情。特定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們對車管所的沮喪會對器官捐獻登記產生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引發負面情緒的環境會對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其他影響消費者行為的環境因素

商店的環境(商店背景特徵)、設計(建築、顏色)以及社會(顧客、員工數量和行為)行為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商店環境對消費者的影響是由兩種情緒化消費者狀態(快樂和欣快)介導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在消費前會有興奮的預期。店內高度興奮會降低消費者反思其行為的能力。高度興奮也會降低消費者自我調節的能力。

人群和員工友善度這兩個社會因素共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購物行為。千禧一代消費者傾向於在擁擠的環境中表現出積極的購買行為。基於 S-O-R(刺激-城市-反應)模型的研究表明,商店環境對千禧一代成年消費者的情緒狀態具有強烈的積極影響。平行超市過道的網格佈局對零售商來說是一種經濟高效的佈局。這種佈局方便那些只能在商店裡花少量時間的顧客。

然而,網格佈局並沒有刺激顧客的衝動購買行為。商店中音樂的型別和節奏損害了顧客的購買意願。非特定產品的環境氣味(柑橘或葡萄柚)鼓勵顧客在商店裡花費更多時間,從而影響購買行為。

消費者環境理論的潛力

儘管存在挑戰,消費者環境理論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一個潛在的領域是利用技術促進可持續消費。數字技術和人工智慧的進步為消費者提供了獲取資訊、做出可持續選擇以及監測其環境影響的新機遇。例如,提供可持續產品資訊、碳足跡跟蹤和回收利用資訊的應用程式和平臺可以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選擇並監控其影響。

另一個潛在領域是利用行為干預措施來促進可持續行為。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微妙的推動和激勵措施可以影響消費者轉向可持續性的選擇。例如,在產品上貼上環境資訊標籤、為可持續選擇提供獎勵以及圍繞可持續行為創造社會規範都可以鼓勵消費者做出更可持續的選擇。

消費者環境理論中的問題

儘管消費者環境理論很重要,但它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需要改變消費者的行為。雖然消費者可能會表達對環境友好的態度,但將這些態度轉化為行動卻很困難。

例如,消費者可能會聲稱關心環境,但由於缺乏意識、可及性或可持續替代品的負擔能力而繼續做出不可持續的選擇。另一個挑戰是需要在什麼是可持續消費方面達成更多共識。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可持續性的定義和優先順序各不相同,這使得難以制定統一的方法。

結論

消費者環境理論是一個複雜且多方面的領域,它研究消費者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雖然促進可持續消費面臨著重大挑戰,但利用技術和行為干預措施來鼓勵可持續行為也存在巨大潛力。此外,營銷在塑造消費者對可持續性的態度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必須確保其營銷傳播真實透明。

更新於:2023年3月29日

1K+ 閱讀量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立即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