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礙
老師在處理非常具有反抗性的孩子,以及總是頂嘴的孩子時,會有什麼感受?當一個孩子不斷欺負別人,毆打別人,並且不遵守父母的規則時,會發生什麼?有些孩子因為他們的攻擊性行為習慣和缺乏控制能力而被貼上“難纏”的標籤。大多數人將2-5歲的孩子稱為“可怕的兩歲”,孩子們被期望淘氣並且不聽命令,但大多數孩子都會度過這個階段。然而,其餘的孩子仍然很叛逆,不聽父母的話,那麼他們該如何被貼上標籤呢?這種行為與犯罪行為有關嗎?這些孩子最終會成為小偷甚至罪犯嗎?答案是否定的。
什麼是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的特點是反覆和持續的違規行為模式,威脅人們的基本權利,並違反年齡預期的社會規範。父母在塑造孩子的行為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會觀察父母之間是如何相處的。在年幼的時候,大多數孩子並不瞭解必須遵守的規範。因此,他們會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但在某個點之後,孩子們會意識到對他們的期望。即使孩子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也會被原諒,但當一個人開始理解期望時,行為也會開始改變。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情況並非如此。孩子們在某個點之後繼續表現出攻擊傾向,之後發展成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的症狀
品行障礙的症狀主要包括四大亞型:對人和動物的攻擊;破壞財產、欺騙和嚴重違反規則。
要診斷為品行障礙,必須在至少6個月內出現4種症狀中的3種。
品行障礙的亞型
品行障礙分為兩種情況:社會方面和年齡方面。社會方面是指他們表現出適應不良行為的人群型別。年齡方面是指品行障礙的發病年齡。
社會方面:品行障礙僅限於家庭環境,指的是僅在家庭環境中表現出的行為——例如,孩子對兄弟姐妹發脾氣和具有攻擊性。非社會化品行障礙是指當一個人被同齡人排斥時,為了應對社會孤立,他們可能會表現出這種行為。在社會化品行障礙中,這個人融入到同齡人中,可能會訴諸欺凌和暴力。
年齡方面:如果症狀在10歲之前開始出現,則診斷為兒童期起病。如果症狀在10歲之後開始出現,則診斷為青春期起病。研究表明,年齡說明符是定量的。
因此,他們引入了另一個說明符,有限的親社會情緒:這是DSM引入的一個新的說明符,其中該人應該具有該說明符的四種症狀中的兩種。這有四種症狀
缺乏悔恨或內疚——他們對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並不感到悔恨或內疚。
冷漠/缺乏同情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冷漠無情。
對錶現漠不關心——不在乎在學校或任何其他地方的表現不佳,也不認為努力很重要。
情感膚淺——除了膚淺的情緒之外,不表達感情或表現出情緒。
品行障礙的影響
患有品行障礙的孩子在社會上被孤立,因為由於他們的適應不良行為和難以表達他們的需求,他們無法形成良好的社會支援和良好的友誼。為了應對這種孤立和孤獨,這些人有很高的物質濫用機會。由於他們的蔑視行為,這些人也高度參與犯罪行為。他們的教育或學業成績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下降。由於他們的吸毒行為,他們還會從事無保護的性行為。他們也自尊心低,不尊重他人的感受。他們傾向於責怪他人犯下的錯誤,並且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風險因素
品行障礙的風險因素可分為兩類:家庭內部和家庭外部。
家庭內部:家庭內部有幾個風險因素。
低收入:低收入與早期品行障礙之間存在關聯,因為現實與人們的願望之間存在差距。沒有直接關係,但存在間接關係,其中父母不和是中介因素。
親子依戀:不安全依戀風格與品行障礙有關,因為缺乏父母的溫暖和溝通。
父母教養方式:品行障礙兒童的父母給予不明確的紀律命令,他們的紀律強化不規律,並且根據自己的情緒做出反應,而不是關注孩子的狀態。有證據表明,品行障礙與強制性、懲罰性和敵對的教養方式有關。
接觸婚姻衝突和暴力:接觸家庭暴力的兒童後來會變得具有攻擊性。反覆接觸暴力使得孩子難以處理壓力情況。
家庭外部的風險:鄰里關係是一個可能影響或引發品行障礙的因素,但鄰里關係與品行障礙之間沒有直接聯絡,但“社會控制”和“集體效能”等過程會影響孩子。孩子的同伴或朋友型別確實會影響孩子。患有品行障礙的孩子與同齡人的關係較差,並且與具有相同傾向的同齡人交往。同伴排斥會加劇他們的攻擊行為並降低他們的學業成績。具有攻擊性的年輕人互相吸引,並強化彼此的行為,這種迴圈持續下去。
治療
品行障礙可能難以處理,但可以採取某些干預措施。
干預計劃:可以啟動干預計劃,告知父母正常的兒童發展併為孩子提供刺激。在臨床環境中,目標可以是改善家庭的人際關係、評估孩子的氣質以及提高父母處理問題的能力。
認知行為技能訓練:這些技能的目標是減少衝動和憤怒反應。應在一般環境中練習這些技能,以使其更適用。
這些是可以採取的一些干預品行障礙的步驟。
結論
品行障礙的特點是反覆的、衝動的、反抗的和攻擊性的行為。品行障礙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鄰里關係、暴力、同伴、家庭不和等等。品行障礙的治療可能非常困難和具有挑戰性,具體取決於障礙的嚴重程度。可以為年輕人提供特殊教育以提高認識。可能需要多系統治療,其中應用家庭或社群干預措施來改變青少年的環境,以便可以控制症狀。治療師和老師可以嘗試進行干預並制定干預計劃,幫助父母瞭解他們需要做什麼以及如何應對他們的環境。由於他們的不合作行為,實施干預可能很困難,並且他們也可能被診斷出患有其他合併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