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民法典:定義和含義
在1985年的沙巴諾案中,統一民法典成為印度政治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最高法院裁定,穆斯林婦女巴諾應該從她的前夫那裡獲得贍養費。法院在判決的背景下發表了統一的宣告。最早的個人法是在英屬印度時期制定的,主要針對印度教和穆斯林居民。英國人出於對社群領導人抵制的擔憂,沒有干涉此事。
20世紀初,婦女權利、平等和世俗主義的倡導者最初呼籲制定統一的民法典。
什麼是統一民法典?
根據統一民法典,一套統一的個人法將適用於所有人。例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目前有不同的個人法。個人法涵蓋財產、婚姻法、離婚、繼承和遺產等。
印度正在持續討論是否需要一套統一的法律來規範所有公民,以取代基於各個主要宗教社群的經文和傳統的個人法。印度的統一民法典的目標是制定一套統一的法律來規範所有公民,以取代全國各個主要宗教社群基於經文和傳統的個人法。
憲法第44條作為國家政策指導原則,規定了統一民法典,指出國家應努力確保公民在整個印度境內都能獲得統一的民法典。
最高法院在許多案件中都援引了第44條和統一民法典的概念,主要目的是引起人們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執行該指令不力做法的關注。
憲法第44條規定,必須在整個印度次大陸建立統一的民法典。它位於憲法第四部分的國家政策指導原則 (DPSP) 部分,旨在作為國家治理國家的提醒。
統一民法典的歷史
獨立前(殖民時代)
1840年10月,《地點法報告》強烈強調了在關於犯罪、證據和合同的印度法律編纂中統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是,它也建議不要編纂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個人法。
1859年的女王公告絕對保證不干涉宗教事務。
因此,雖然刑事法律已經編纂並對全國統一,但個人法仍然由不同地區的獨特法規管轄。
獨立後 (1947-1985)
在憲法起草過程中,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B·R·安貝德卡爾博士等知名人士要求制定統一民法典。但由於當時宗教原教旨主義者的抵制和普遍缺乏認識,他們決定將統一民法典納入國家政策指導原則 (DPSP,第44條)。
統一民法典的必要性
統一民法典有四個重要的必要性,如下所示:
它鼓勵真正的世俗主義 | 印度目前實行“選擇性世俗主義”,這意味著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是世俗的,但在其他情況下則不是。所有印度公民都必須遵守相同的規則,無論他們的宗教信仰如何——無論是錫克教徒、基督教徒、穆斯林還是印度教徒。我認為這是公正和世俗的。統一民法典僅僅意味著人人平等;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的宗教信仰自由會受到限制。真正的世俗主義就是如此。 |
平等對待所有印度人很重要 | 目前,我們有基於特定宗教的個人法,這意味著雖然印度的穆斯林允許再婚,但印度教徒或基督教徒如果這樣做將面臨法律後果。在我看來,這似乎並不平等。所有印度人在所有關於婚姻、繼承、家庭、土地等的法律下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這是保證所有印度人受到平等對待的唯一途徑。 |
因此,將賦予婦女更多權利 | 統一民法典也將有助於提高印度婦女的權利。由於我們社會的極端父權制和厭女症性質,我們允許過時的宗教法律繼續規範家庭生活,這將所有印度婦女置於壓迫和殘酷之中。在當今社會,當我們確實認識到應該平等對待婦女並賦予她們平等權利時,統一民法典將有助於改變這些過時的習俗。 |
它存在於每一個現代國家 | 一個現代化和發展中的國家將擁有一個一致的民法典。這證明了基於種姓和宗教的政治不再在這個國家盛行。事實上,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已經惡化到既不傳統也不現代的地步。統一民法典將促進社會發展,並使印度更接近其成為發達國家的目標。 |
結論
在印度這樣的國家,不僅在氣候、地理特徵以及許多其他地理特徵方面存在多樣性,而且在宗教、習俗和傳統方面也存在多樣性,儘管存在這些事實,印度仍然是一個整體,因為我們尊重彼此的感受和實踐。但是,執行統一民法典可能會損害或終止國家的根本完整性。然而,有很多問題支援和反對實施統一民法典。因此,這取決於下一代如何決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未來。
常見問題
Q1. 統一民法典是一部法律嗎?
答:根據統一民法典,一項共同法將規範所有印度人的婚姻、離婚、收養和繼承。目前,個人的宗教個人法管轄這些行為。
Q2. 統一民法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統一民法典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所有公民平等,並促進性別平等。
Q3. 第44條(印度憲法)規定了什麼?
答:印度憲法第44條概述了統一民法典。第44條規定,國家應努力為遍佈印度全境的公民確保統一的民法典。該條屬於國家政策指導原則。
Q4. 為什麼印度的校服(尤其是學校)應該強制實行?
答:“校服的採用是出於良好的意圖;它提醒人們消除種姓偏見,並在教育環境中促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