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理論型別


生物學理論重視生物變數或先天的人類特徵。人際和群體暴力被認為是由生物學定義的變數引起的。生物學理論主要關注攻擊性。攻擊性被認為是人類神經系統中遺傳編碼的。本能理論、達爾文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動物行為學和社會生物學都對人類暴力有著不同的生物學視角。然而,這些觀點都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某些心理學傳統也強調挫折,這可能導致攻擊性。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未滿足的心理需求可能透過本能衝動導致暴力。另一方面,有些人將暴力歸因於人際衝突和其他心理因素。根據動機理論,攻擊性的來源是在各種社會和心理環境中產生的受阻的挫折能量。由於攻擊性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因此社會環境會啟用內部生理機制。社會心理學觀點也關注群體形成和分化過程。群體試圖將自己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並且(誤)感知、刻板印象和非人性化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導致暴力衝突。

生物學理論

它包括:

本能理論

它認為暴力行為源於人類的傾向。人類的暴力和破壞行為是由本能衝動驅動的。這體現在原始的戰鬥和支配慾望中。

達爾文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

查爾斯·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中引入了“適者生存”的概念,該概念指出,只有那些成功適應其所處特定環境的最適應的人才能生存下來。這是生物進化,但它發生緩慢且逐漸。適者生存的概念已被用來證明不同階級之間等級和分級關係的合理性。社會達爾文主義從自然選擇——適者生存和人類固有的敵意——的角度解釋衝突。它強調競爭和衝突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性。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利用“發展階段”的概念來證明帝國主義征服和戰爭的合理性。達爾文的思想受到批評,因為他沒有意識到突變或遺傳物質中發生的生物變化過程所起的作用。

動物行為學

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在其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它研究各種物種的行為模式。透過比較和推斷人類和自然動物行為之間的共性,動物行為學和進化史得出了關於本能衝動的結論。動物行為學家認為,不同物種的行為模式具有重要的遺傳基礎。所有物種,包括人類,都是進化過程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原因和自然選擇的混合決定了生存適應性。康拉德·洛倫茨在他的《論侵略》一書中聲稱,人類暴力源於對侵略的傾向。人類的這種敵意與大多數其他動物共享,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進化為幫助它們生存。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人類可能透過自然選擇從許多以前的世代繼承了攻擊性傾向。

社會生物學

社會生物學是研究動物社會組織的生物學分支。社會生物學家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可能遺傳了攻擊性的社會行為傾向。雖然社會生物學家認為基因主要決定動物的敵意,但他們強調它在物種和不同型別的社會組織之間存在差異。攻擊性有多種形式,包括掠食性攻擊性、恐懼誘發的攻擊性和易怒性攻擊性,每種形式都有其生物學基礎。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攻擊性不太普遍。此外,文化學習對人類暴力有更大的影響。當一個物種的種群集中時,與種群分散時相比,更有可能出現更多的敵意。例如,在與西方文化接觸之前,北美的愛斯基摩人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等分散的群體在暴力和衝突方面活動較少。

對生物學和社會生物學理論的批評

人類敵意的生物學基礎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根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說法,人類行為或本能無法追溯到生物學起源。它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副產品,由人類社群形成並透過社會學習傳播。雖然弗洛伊德認為暴力是人類固有的,但他同時也認為它在人們與他人,特別是父母的互動中發展起來。因此,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早期社會化事件在塑造人類個性方面的重要性。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攻擊性是社會學習的結果,而不是遺傳的結果。另一方面,學習需要條件反射。給定場景中可用的線索最有可能決定我們的反應;例如,如果槍支在附近,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或財產受到威脅,那麼他更有可能使用它。此外,如果暴力行為得到獎勵,它很可能會被重複。相反,如果它受到懲罰,它就不太可能再次發生。根據觀察學習理論,我們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學習。語言是我們學習的另一種方式。根據約翰·伯頓的說法,如果所有爭端的根源都是人類固有的攻擊性,我們必須接受它。它充其量是可以控制的。衝突解決,即識別問題的根源並試圖解決它們,在這種情況下是不相關的,因為源頭根本無法改變或改革。

心理學理論

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包括:

弗洛伊德的解釋和精神分析

根據動機理論,攻擊性的來源是在各種社會和心理環境中產生的受阻的挫折能量。由於攻擊性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因此社會環境會啟用內部生理機制。社會心理學觀點也關注群體形成和分化過程。群體試圖將自己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並且(誤)感知、刻板印象和非人性化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導致暴力衝突。精神病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衝突的起源歸因於人類反叛的天性。他說,攻擊性是人類固有的,並以自我保護的名義進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寫給弗洛伊德的一封信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詢問了仇恨易於被激發的起因。

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攻擊性的基礎在於死亡本能。他認為,戰爭是破壞本能的結果——一種旨在將事物還原為其無生命形式的本能,可以在身體內部和外部運作。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人類有兩種本能: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渴望快樂。與生命本能不同,弗洛伊德將死亡本能稱為“塔納託斯”。這種死亡衝動導致對自身和對他人以及世界的破壞行為。人類自我毀滅的衝動轉向外部,以摧毀他人來維持自身。

然而,對於弗洛伊德來說,暴力僅僅是一種手段;它不是目的。攻擊行為釋放緊張情緒。根據精神分析理論,人類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區分自我和“他人”。這種區別體現在對對手的強烈心理需求中。

社會認同理論

亨利·塔吉菲爾提出了社會認同理論來回答為什麼人們更偏愛自己的群體而不是其他群體。根據塔吉菲爾的說法,群體在權力和地位階梯上佔據不同的層次。區分“我們”和“他們”的過程改變了人們彼此互動的方式。塔吉菲爾認為,這種行為背後的驅動力是人們對穩定而牢固的自我概念——積極的社會認同——的渴望。因此,人們主要將自己的群體視為積極的。然而,只有當群體相對於其他群體進行定義時,群體才會成為心理現實。因此,群體成員追求積極的社會認同,並試圖透過將自己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來實現它。

塔菲爾還探討了邊緣群體與其他群體相比會發生什麼問題。這樣的群體可以選擇離開群體,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只關注使自己群體看起來好的特徵;將自己的群體與在地位等級中更低的其他群體進行比較;貶低那些反映自己群體負面形象的方面;並試圖透過社會變革改變現有的地位等級。然而,這些可能性中哪一個會被選擇將取決於各種因素。

塞維利亞暴力宣告

塞維利亞暴力宣言於1986年起草,恰逢聯合國發起的國際和平年。參與塞維利亞宣言的一組外國專家得出了以下五個結論:

  • 聲稱我們從動物祖先那裡獲得了好鬥的傾向在科學上是錯誤的。

  • 斷言戰爭或其他形式的暴力是基因編碼在我們人類性格中的,在科學上是錯誤的。

  • 斷言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暴力行為相對於其他型別的行為被選擇,在科學上是不準確的。

  • 聲稱人類擁有暴力的大腦在科學上是錯誤的。

  • 聲稱衝突完全是由本能或單一動機產生的,在科學上是不準確的。

塞維利亞宣言得到了全世界廣泛的科學和專業組織的支援,並以最新的科學發現為基礎。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於1989年接受了它。

結論

在和平與衝突研究中,關於衝突起因存在各種假設。一些理論更詳細地描述了這些假設。有一種觀點認為,衝突的基本原因和根源存在於人類或人性中。自然部分集中於生物學和心理方面。

更新於: 2023年3月13日

978 次瀏覽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