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體系的歷史與演變


印度擁有豐富的學術歷史和正規教育傳播體系。我們瞭解古代印度的古魯庫爾(Gurukuls),在那裡,學生學習各種科目,為他們在世界上的生存做好準備。從那時起,次大陸的文化氛圍極大地塑造了年輕人如何被教育瞭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為世界做出貢獻。以下文本系統地考察了這一程序。

貫穿印度歷史的教育

《奧義書》和《達爾瑪沙斯特拉》可以用來追溯古代印度教育的起源。古魯庫爾(Gurukula)的理念是古代印度教育體系最重要的遺產。不幸的是,儘管透過維什瓦·巴拉蒂大學、斯里·奧羅賓多大學、賈米亞·米利亞·伊斯蘭大學、維迪亞·巴萬和巴納斯塔提維迪亞皮思等機構開展了許多使我們的教育印度化的倡議,但古魯庫爾(Gurukula)教育體系無疑正在衰落。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選人都湧向塔克沙希拉(Takshashila)和那爛陀(Nalanda)等古代印度學府,這些學府以其優質的教育而聞名。

雖然英國人出於純粹的自私目的在印度推廣教育,但必須肯定他們建立了優越的西方教育體系,這無疑是當今印度教育體系的基礎。雖然這仍然是一個尚未完全實現的理想,但在獨立後,印度憲法透過實現普遍和義務教育,對不同層級的教育推廣做出了具體規定。印度政府任命了許多顧問,在不同的階段和時間評估印度教育體系。印度政府盡其所能促進教育。毫無疑問,國家在教育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我們從未能夠達到普遍學前教育或完全識字的宏偉目標。

吠陀精神的開端

古代印度的教育與宗教和精神實踐密切相關,主要由宗教教師和學者掌管。古代印度的教育側重於對經文的學習以及精神知識和智慧的發展。它主要圍繞著宗教機構,如寺廟、寺院和阿什拉姆(ashrams)。在古代印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口頭傳統,知識通過幾代教師和學生傳承下來。學生通常在年幼時開始學習,並在一位古魯(guru)或精神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多年。古代印度的教育體系等級森嚴,古魯(guru)處於頂端,學生處於底層。古代印度的課程主要側重於學習經文和宗教文字,如吠陀經、奧義書和薄伽梵歌。學生還會學習梵文、語法、邏輯和倫理等科目。古代印度的教育受到高度重視,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通常備受尊重。

後吠陀教育

這一概念指出,教育使獲得絕對真理和認識真正知識成為可能(梵我)。真正的知識是理解靈魂與絕對真理的根本關係。這無法透過對物質事物的膚淺理解來獲得,因為它們會腐蝕靈魂,使它失去對自身真實本性的認識。後吠陀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教育目的。是為了生命本身。正如《曼陀羅奧義書》中準確地指出的那樣,“獲得真正的知識後,所有不確定性都會消除,它使人們能夠認識到絕對真理(梵我),使人們能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在後吠陀時代,強調自我學習。“Para-Vaidya”指的是奧義書。它們被認為優於所有學科知識(Vidyas)。它們的知識能夠使靈魂與絕對真理合一。那些不會導致靈魂與絕對真理合一的知識是毫無價值的。它不具備被稱為知識的資格。隨著學科數量的增加,學生需要閱讀關於一個主題的每一篇文字以及相關材料。被稱為“Shrotriya”的學生學習三部吠陀經。人們常說,學習三部“吠陀經”是唯一能夠真正學習一些東西的方式。“吠陀經”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分支,而在這些分支中,又有許多不同的部分。在後吠陀時代,專業化學習的趨勢盛行並受到強調。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

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印度的教育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和發展。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時期以繁榮和文化興盛為特徵,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統治下,透過建立大學和學校,教育變得更加結構化和正規化。這些機構主要側重於學習數學、醫學、法律和哲學等科目,並且主要為上層階級所保留。這些機構的課程高度專業化,學生需要學習多年才能掌握他們選擇的科目。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時期也見證了一個更加標準化的教育體系的發展,建立了標準化的課程和考試。這有助於促進知識傳播和思想交流,並促進了當時的文化繁榮。

殖民時期教育

在殖民時期,由於英國統治,印度的教育經歷了重大變化。英國人引進了一種現代的西方教育體系,重點是科學、技術和英語。這個教育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掌握現代技能和技術的勞動力,並且主要為上層和中層階級所保留。英國在印度的教育體系高度集中和標準化,機構等級分明,課程明確。它也是高度選擇性的,只有少數人口能夠獲得教育。這導致了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與廣大民眾之間的差距,許多人被排除在英國體系提供的教育機會之外。

英國在印度的教育體系也高度政治化,教育被用來傳播英國文化和價值觀,並促進對大英帝國的忠誠。這導致了巨大的抵抗和爭議,許多印度知識分子和領導人主張建立一個更本土化和文化相關的教育體系。

獨立後的教育

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的教育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壯大。政府努力讓所有公民都能獲得教育,重點是提高識字率和改善教育質量。如今,印度的教育複雜而多元,各種機構和專案為各個級別和背景的學生提供服務。

印度獨立後政府教育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讓所有公民都能獲得教育,重點是弱勢和邊緣化群體。為此,政府實施了多項倡議和計劃,包括擴大初等教育、建立職業培訓專案和促進成人識字。政府教育政策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重點是培養更有技能和知識的勞動力。為此,政府實施了幾項改革和倡議,包括制定國家課程和標準、擴大高等教育和促進研究與發展。

印度教育的未來

印度教育的未來是一個備受討論和爭論的話題。雖然人們對教育推動印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潛力抱有很大樂觀情緒,但也必須解決許多挑戰。教育的可及性和質量仍然存在問題。儘管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來改善印度的教育質量,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這包括過時的課程、不足的教學資源和基礎設施,以及對受過培訓和合格教師的需求。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並確保印度教育擁有光明的未來,需要對教育基礎設施、資源和教師培訓進行大量投資。還需要更加重視創新和新技術的融入,例如線上和遠端學習,以使教育更易於獲得和更高效。

結論

印度教育史反映了印度本身複雜而多元的性質。從其古老的根源到其現代多元化的教育體系,印度的教育在幾個世紀以來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和發展。它繼續在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

更新於:2023年2月6日

5000+ 次瀏覽

啟動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後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