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作業系統的發展歷程?
作業系統充當使用者和計算機硬體之間的介面。OS 是執行基本任務(如輸入、輸出、磁碟管理、控制外設等)的軟體。
Windows、Linux 等是一些作業系統的示例。
作業系統發展歷程
作業系統分為四個世代,解釋如下:
第一代(1945-1955)
這是電子計算系統發展的開始,它是機械計算系統的替代品。由於機械計算系統存在缺點,例如人類計算速度有限,並且人類容易出錯。在這一代中,沒有作業系統,因此必須直接向計算機系統提供指令。
示例 - 作業系統型別和使用的裝置是插板。
第二代(1955-1965)
第二代引入了批處理系統,其中可以按順序執行一系列作業或任務。在這一代中,計算機系統沒有配備作業系統,但存在一些作業系統功能,例如 FMS 和 IBSYS。
示例 - 作業系統型別和使用的裝置是批處理系統。
第三代(1965-1980)
在第三代中,開發了作業系統以同時服務多個使用者。在這裡,互動式使用者可以透過線上終端與計算機通訊,因此作業系統成為多使用者和多程式設計的。
示例 - 作業系統型別和使用的裝置是多道程式設計。
第四代(1980-至今)
在這一代中,作業系統用於計算機網路,使用者意識到相互連線的計算機的存在。
在這一代中,使用者也受益於圖形使用者介面 (GUI),這是一種非常舒適的圖形化計算機介面,並且分散式計算時代也開始了。
隨著智慧手錶、智慧眼鏡、VR 眼鏡等新型可穿戴裝置的出現,對傳統作業系統的需求也增加了。
並且,隨著智慧手錶、智慧眼鏡、VR 裝置等新型可穿戴裝置的出現,對非常規作業系統的需求也在上升。
示例 - 作業系統型別和使用的裝置是個人計算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