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統分析與設計教程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首頁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概述
- 系統分析與系統設計的區別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通訊協議
- 系統設計中的水平和垂直擴充套件
- 系統設計中的容量估算
- Web伺服器和代理在系統設計中的作用
- 叢集和負載均衡
- 系統開發生命週期
- 系統開發生命週期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需求確定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系統實現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系統規劃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結構化分析
- 系統設計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設計策略
- 系統分析與設計 - 軟體部署
- 使用Docker的軟體部署示例
- 功能性需求與非功能性需求
- 資料流程圖 (DFD)
- 資料流程圖 - 它是什麼?
- 資料流程圖 - 型別和組成部分
- 資料流程圖 - 開發
- 資料流程圖 - 平衡
- 資料流程圖 - 分解
- 系統設計中的資料庫
- 系統設計 - 資料庫
- 低層設計 (LLD)
- 系統設計 - 身份驗證與授權
- 系統實現
- 輸入/輸出和表單設計
- 測試和質量保證
- 實施與維護
- 系統安全與審計
- 面向物件方法
系統分析與設計 - 系統規劃
什麼是需求確定?
需求是新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可能包括資料的處理或捕獲、控制業務活動、生成資訊和支援管理。
需求確定包括研究現有系統和收集詳細資訊,以找出需求是什麼、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應該在哪裡改進。
需求確定的主要活動
需求預測
它根據以往經驗預測系統的特性,包括某些問題或特性以及新系統的需求。
它可以導致對那些缺乏經驗的分析師可能忽略的領域的分析。但是,如果採取捷徑並在調查中引入偏差,那麼需求預測可能就會流於形式。
需求調查
它是在研究現有系統並記錄其功能以供進一步分析。
這是系統分析的核心,分析師使用事實調查技術、原型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工具來記錄和描述系統功能。
需求規格說明
它包括確定需求規格的資料分析、新系統功能的描述以及指定將提供哪些資訊需求。
它包括對事實資料的分析、基本需求的識別和需求滿足策略的選擇。
資訊收集技術
事實調查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確定組織的資訊需求,分析師使用這些技術來準備使用者可以理解的精確SRS。
理想的SRS文件應該:
- 完整、明確且沒有專業術語。
- 指定操作性、戰術性和戰略性資訊需求。
- 解決使用者和分析師之間可能存在的爭議。
- 使用圖形輔助工具,簡化理解和設計。
有多種資訊收集技術:
訪談
系統分析師透過訪談從個人或群體收集資訊。分析師可以採取正式的、法律的、政治的或非正式的方式;因為訪談的成功取決於分析師作為訪談者的技巧。
它可以透過兩種方式進行:
非結構化訪談 - 系統分析師進行問答環節以獲取系統的基本資訊。
結構化訪談 - 它有標準的問題,使用者需要以封閉式(客觀)或開放式(描述性)格式回答。
訪談的優點
這種方法通常是收集定性資訊的最佳來源。
對於那些書面溝通效果不好或沒有時間填寫問卷的人來說,它很有用。
資訊可以很容易地立即驗證和交叉檢查。
它可以處理複雜的問題。
透過尋求意見,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關鍵問題。
它彌合了誤解方面的差距,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未來的問題。
問卷調查
分析師使用這種方法從大量人員那裡收集有關係統各個方面的資訊。
問卷調查有兩種型別:
開放式問卷 - 它包含易於正確解釋的問題。它們可以探索問題並引導到具體的答案方向。
封閉式問卷 - 當系統分析師有效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相互排斥的答案時,就會使用這類問題。
問卷調查的優點
它在調查不在一起的使用者對系統的興趣、態度、感受和信仰方面非常有效。
它在瞭解給定群體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贊成或反對擬議系統的特定功能方面很有用。
在為系統專案提供任何具體方向之前,它有助於確定總體意見。
它更可靠,並提供誠實回應的高度保密性。
它適用於選擇事實資訊和收集統計資料,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和郵寄發送。
記錄、程式和表單的審查
審查現有的記錄、程式和表單有助於深入瞭解系統,這些系統描述了當前系統的功能、操作或活動。
優點
它有助於使用者在對他人施加影響之前,自己瞭解一些關於組織或運營的知識。
由於程式手冊和表單描述了當前系統的格式和功能,因此它有助於在短時間內記錄當前操作。
它可以清楚地瞭解組織中處理的事務,識別處理的輸入並評估效能。
它可以幫助分析師根據必須支援的操作來理解系統。
它描述了問題、受影響的部分和擬議的解決方案。
觀察
這是一種透過注意和觀察人員、事件和物件來收集資訊的方法。分析師訪問組織以觀察當前系統的執行情況並瞭解系統的需求。
優點
這是一種直接收集資訊的方法。
在收集資料的真實性受到質疑或系統某些方面的複雜性妨礙終端使用者清晰解釋的情況下,它很有用。
它產生更準確可靠的資料。
它產生了所有不完整和過時的文件方面。
聯合應用開發 (JAD)
這是IBM開發的一種新技術,它將所有者、使用者、分析師、設計師和構建者聚集在一起,使用有組織和密集的研討會來定義和設計系統。JAD培訓的分析師充當研討會的促進者,他們擁有一些專門技能。
JAD的優點
它透過替換數月的傳統訪談和後續會議來節省時間和成本。
它在支援聯合解決問題的組織文化中很有用。
促進多個層級的員工之間的正式關係。
它可以導致創造性地發展設計。
它允許快速開發並改進資訊系統的擁有權。
二次研究或背景閱讀
這種方法廣泛用於資訊收集,透過訪問收集的資訊。它包括營銷人員從任何內部或外部來源使用的任何先前收集的資訊。
優點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它更容易被訪問。
它以低成本和時間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它作為初步研究的先驅,並調整初步研究的重點。
研究人員用它來總結研究是否值得,因為它提供了所使用的程式和收集它們時遇到的問題。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可以被認為是初步調查,它幫助管理層決定系統研究是否應該可行進行開發。
它確定了改進現有系統、開發新系統和為系統進一步開發提供改進的估計的可能性。
它用於獲取問題的概要並確定是否存在可行或合適的解決方案。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獲取問題範圍,而不是解決問題。
可行性研究的輸出是一個正式的系統建議書,作為決策檔案,其中包括擬議系統的完整性質和範圍。
可行性分析的步驟
執行可行性分析時,應遵循以下步驟:
組建專案團隊並任命專案負責人。
開發系統流程圖。
確定當前系統的缺陷並設定目標。
列舉替代方案或潛在的候選系統以實現目標。
確定每個替代方案的可行性,例如技術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等。
權衡每個候選系統的效能和成本效益。
對其他方案進行排名並選擇最佳候選方案。
向管理層提交最終專案指令的系統建議書以供批准。

可行性型別
經濟可行性
它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評估候選系統的有效性。
它以組織的收益和成本為衡量標準,展示了候選系統的淨收益。
經濟可行性分析 (EFS) 的主要目標是在投資資金投入提案之前估計候選系統的經濟需求。
它更傾向於最大限度地提高組織淨值,透過最早和最高的資金回報以及開發候選系統所涉及的最低風險的方案。
技術可行性
它調查每個實現方案的技術可行性。
它分析並確定解決方案是否可以由現有技術支援。
分析師確定是否可以升級或添加當前技術資源以滿足新的需求。
它確保候選系統能夠提供適當的響應,說明其在多大程度上支援技術增強。
可行性分析 - 執行可行性
它確定系統在開發和實施後是否有效執行。
它確保管理層支援擬議的系統,並在當前的組織環境中可行。
它分析使用者是否會受到影響,以及他們是否接受可能影響系統效益的修改後的或新的業務方法。
它還確保候選系統的計算機資源和網路架構是可行的。
可行性分析 - 行為可行性
它評估和估計使用者對新系統開發的態度或行為。
它有助於確定系統是否需要付出特別的努力來教育、再培訓、轉移和改變員工的工作狀態,以適應新的業務開展方式。
可行性分析 - 時間可行性
它確保專案應在給定的時間約束或進度內完成。
它還驗證專案截止日期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