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勢 (EMF) 的來源


電動勢 (EMF) 的概念

電源的電動勢 (EMF) 是電源賦予每個庫侖電荷能量的量度。電動勢以伏特 (V) 為單位。

乍一看,EMF 這個名稱暗示它是一種導致電流流動的力,但這並不正確,因為它不是力,而是由某種能量源(如電池)提供給電荷的能量。電動勢維持電位差,而電位差導致電流流動。

電動勢和電位差的區別

如我們所知,電池的電動勢是電池賦予每個庫侖電荷的總能量。因此,在圖中,如果電池為每個庫侖電荷提供 4 焦耳的能量,那麼它的電動勢為 4 伏特。這是由於化學作用,電池賦予每個庫侖的能量。

兩點(例如 A 和 B)之間的電位差,是衡量 1 庫侖電荷從 A 移動到 B 所使用的能量。因此,如果 A 和 B 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為 2 伏特,則表示每個庫侖電荷在從 A 移動到 B 的過程中將釋放 2 焦耳的能量。因此,任意兩點之間的電位差是 1 庫侖電荷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所使用的能量。

當每個庫侖電荷從電池的正極到負極穿過電阻時,它將大部分能量釋放給電阻,剩餘的能量釋放給連線線。當它到達負極時,它已經失去了電池提供的全部能量。現在,電池為每個庫侖電荷提供新的能量,使其再次開始旅程。

因此,電動勢維持電位差,而電位差導致電流流動。

電動勢 (EMF) 的來源

電動勢源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電荷泵,它將電荷從高電荷密度點移動到低電荷密度點。電動勢源對電荷做功 (dW) 以將其移動到低電荷密度區域。因此,電源的電動勢也可以定義為單位電荷所做的功,即

$$E=\frac{dW}{dq}$$

電動勢的化學來源

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通常,電池由兩個電極(正極和負極)和一個電解質溶液組成。分子中的原子透過化學鍵結合在一起。當具有較高能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時,會發生自發的化學反應,重新排列鍵合併降低系統的能量。在電池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其中在一個導電電極上發生電子獲得(即還原),而在另一個電極上發生電子損失(即氧化)。只有當電子透過外部電路在電極之間移動時,才能發生整體的自發反應。釋放出的電能是化學反應損失的自由能。

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是由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當穿過導體或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在其內部感應出電動勢。根據引起磁通量變化的方式,電動勢分為兩種型別:

  • 導體靜止,磁場變化(如變壓器)。以這種方式感應出的電動勢稱為**靜電感應電動勢**。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是感應在靜止的導體中的電動勢。

  • 當導體在靜止磁場中(如發電機)以某種方式運動,從而改變穿過它的磁通量時。以這種方式感應出的電動勢稱為**動態感應電動勢**。

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或**光伏 (PV)** 電池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太陽能電池由光敏半導體材料製成。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基於光伏效應,即足夠能量的光照射到半導體材料的表面,在半導體中產生可移動的電子-空穴對。

由於預先存在的電場,電荷分離發生,該電場由 pn 結中兩種不同材料之間的接觸電位產生的內建電位產生。負電子和正空穴之間的電荷分離穿過 pn 結在太陽能電池的端子上產生直流電壓(稱為光電壓)。這種光電壓可以驅動電流流過連線在端子上的負載。光電壓也稱為**光電動勢**。

接觸電位

當兩種不同的金屬接觸時,熱力學平衡需要其中一種金屬的電勢高於另一種金屬。這稱為接觸電位或接觸電動勢。熱電偶產生的電動勢是接觸電動勢,即當兩種不同的金屬連線在一起並且金屬的溫度存在差異時,在熱端和冷端之間會產生直流電壓。

壓電效應

壓電物質是在施加機械壓力時會產生電動勢的物質。石英晶體是壓電效應的一個例子。壓電點火器是壓電效應的常見應用。

更新於: 2021年5月29日

2K+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立即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