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六派
簡介
印度哲學主要指印度教哲學,它尋求解脫的途徑,並尋找存在和生命的秘密。所有印度哲學的核心信念都是業力和解脫的概念,即從生與死的迴圈中解脫出來。印度哲學包含兩組哲學家。這兩組哲學家中的一組擁有正統的哲學思想,稱為阿斯蒂卡派(Ashthika),他們認為吠陀是知識的主要來源。而另一組哲學家則拒絕承認吠陀是知識的主要來源,被稱為納斯蒂卡派(Nashtika)。
納斯蒂卡派(Nashthika)的思想進一步細分為三個部分,即:佛教、耆那教和迦爾瓦迦派(唯物主義學派)。在阿斯蒂卡派(Ashthika)的思想中,有兩個主要分支——無神論(否認神存在)和有神論(相信神存在)。這種阿斯蒂卡派(Ashthika)的思想包含了印度哲學的六個學派。
圖片即將推出
印度哲學六派
阿斯蒂卡派(Aasthika)的思想包含了印度哲學的六個學派:勝論派(Samkhya)、瑜伽派(Yoga)、因明派(Nyaya)、吠舍釋迦派(Vaisheshika)、 पूर्व密續派(Purva Mimamsa)和 उत्तर密續派或吠檀多派(Uttara Mimamsa or Vedanta)。
勝論派(Samkhya)——它是最早的哲學傳統之一,據說由卡皮拉牟尼(Kapila Muni)創立。它認為宇宙中的萬物都起源於兩種元素,即普魯沙(意識或靈魂)和普拉克里蒂(自然和物質)。儘管它是最古老的學派,但它也基於理性和科學的觀點。這些哲學家認為,世界的創造是由自然而不是神造成的。後來到公元4世紀,他們也開始重視精神或靈魂。因此,它也被稱為二元論哲學,包含了物質和精神的元素來創造世界。勝論派哲學為另一個學派——瑜伽派提供了理論基礎。
瑜伽派(Yoga)——它是勝論派哲學在神存在的條件下,對其進行的實踐應用。聖人帕坦伽利(Sage Patanjali)是該哲學的創始人。在這種哲學中,規定人們可以透過控制身體、思想和感官來獲得解脫,這可以透過瑜伽技術來實現,例如練習八支瑜伽:節制、清淨、體位、調息、制感、專注、靜慮和三摩地。在這裡,神被視為引導者或老師,而不是創造者。
因明派(Nyaya)——另一個科學和理性的哲學學派是因明派,字面意思是“正義”。它由高塔瑪牟尼(Gautam Muni)提出。這種哲學強調證據,即帕拉瑪納(parmana)或普拉提亞克夏帕拉瑪納(Pratyaksha pramana)。它強調人們應該用理性經驗來接受任何事物。根據這種觀點,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獲得健全的知識:推理、比較、感知和證詞。
吠舍釋迦派(Vaisheshika)——吠舍釋迦派哲學基於形而上學理論,強調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還原為帕拉瑪努(parmanu),即原子。它由聖人卡納達(sage Kanada)提出。它只接受獲得正確知識的方式——普拉提亞克夏(感知)和阿努瑪納(推理)。在某種程度上,它是關於宇宙的客觀和自然主義哲學,其中賦予了世界上或自然界中的每個原子以重要性。
पूर्व密續派(Purva Mimamsa)——這種哲學是由聖人賈伊米尼(sage Jaimini)發起的。它斷言,可以透過吠陀獲得有效的知識。它談到了祭祀和咒語在維持宇宙中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它接受了吠陀的至高無上的權威,遵守吠陀的原則可以通往解脫之路。
उत्तर密續派或吠檀多派(Uttara Mimamsa or Vedanta)——該哲學學派是由巴達拉亞納(Bādarāyaṇa)創立的。吠檀多派哲學強調梵我知識,因此它基於吠陀的奧義書部分。它進一步細分為六個部分:由阿迪·香卡拉(Adi Shankara)提出的非二元論、由拉瑪努賈(Ramanuja)提出的唯識論、由馬德瓦查里亞(Madhvacharya)提出的二元論、由尼姆巴卡(Nimbarka)提出的雙重非二元論、由瓦拉巴查里亞(Vallabhacharya)提出的純非二元論以及由恰坦亞·瑪哈帕拉布(Chaitanya Mahaprabhu)提出的不可思議的差異與同一性。
六派哲學的影響
這六個印度哲學學派提供了不同的看待世界或宇宙的方式。儘管道路不同,但它們都通往一個目標,即從痛苦中解脫或獲得解脫。這些哲學基於認識論、形而上學、邏輯和宗教的原則。它對社會產生了影響,人們開始尋找萬物存在的原因或邏輯,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盲目信仰的一部分。這些哲學使社會更加理性,並重視自我實現,以便從世間的痛苦中獲得自由。所有這些印度哲學學派都旨在加強社會。
歷史
印度哲學包含了印度次大陸在不同時期出現的眾多無窮無盡的知識傳統,因此,它的起源無法追溯到某個特定的日期,而是屬於無數的古代。這些哲學的起源被認為分為三個階段:前邏輯階段、邏輯階段和超邏輯階段。前邏輯階段涵蓋了前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時期。邏輯階段被認為是從貴霜王朝到笈多王朝開始的,而超邏輯階段則始於印度的帝國主義時期,當時印度接觸了西方的功利主義、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哲學。
結論
印度哲學學派主要指印度教哲學,它被認為起源於吠陀時期。這些哲學開始探究與存在、知識、倫理和死亡等相關的問題。它主要包含了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起來的不同的知識傳統。這些哲學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對自我、自然以及對思想、靈魂和身體的控制的全面知識來獲得“啟蒙”。印度哲學學派根據對吠陀和神的重視程度,被劃分為許多分支和子分支。這兩個主要分支稱為阿斯蒂卡派(Ashthika)和納斯蒂卡派(Nashtika)。
常見問題
Q1. 迦爾瓦迦派是什麼?
Ans. 迦爾瓦迦派是納斯蒂卡派(Nashthika)哲學的一部分。它相信唯物主義,並且強調沒有來世,死亡是人類生命的終結。
Q2. 佛教哲學是什麼?
Ans. 佛教在印度教極端的儀式主義和耆那教極端的禁慾主義之間提供了一條中間道路。他譴責在沒有了解邏輯和理由的情況下對吠陀的盲目信仰。
Q3. 為什麼理性主義和邏輯成為印度哲學學派的主旨?
Ans. 在古代印度,宗教變得複雜,涉及昂貴的儀式、祭祀和迷信。普通民眾無法理解用梵文寫成的吠陀經文。婆羅門教徒解釋吠陀經文以迎合他們的權力和地位。所有這些都讓人們開始尋找他們經文的真相和理由。
Q4. 為什麼耆那教被認為是納斯蒂卡派(Nashthika)哲學?
Ans. 納斯蒂卡派(Nashtikas)主要是一種不相信神存在的哲學。同樣,耆那教拒絕了神的重要性,而是將“智者”(jina)置於神之上。這種哲學主要基於三個思想——正信、正知和正行。
Q5. 純非二元論(Shuddhadvaita)的主要信念是什麼?
Ans. 純非二元論是吠檀多派(Vedanta)哲學的一個分支。這種純非二元論哲學是由瓦拉巴查里亞(Vallabhacharya)提出的。該學派的主要信念是,自我與至高無上的自我不同,人們可以透過遵循奉愛來更接近至高無上的自我。它根本不相信二元論,並重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