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遷移理論


遷移可以根據兩種分析模型大致分為宏觀分析模型和微觀分析模型。宏觀分析中涉及的一些主要模型包括拉文斯坦模型(重力模型)、齊夫模型(最小努力模型)和斯托弗模型(干預機會模型)。主要的微觀分析模型是李氏模型。

各組織的定義

多語種人口統計詞典與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合會(IUSSP)合作,將遷移描述為一種空間流動形式,涉及通常居住地的變化,這意味著跨越行政邊界的移動。

聯合國多語種人口統計詞典(聯合國,1956 年)將“遷移”定義為從一個地理單元到另一個地理單元的地理流動或空間流動形式。

另一方面,聯邦移民與難民事務局的定義指出,當一個人改變其通常居住地的位置時,就會發生遷移。

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OM),“遷移”是指個人或群體在國家之間或國家內部、在其領土內的兩個地點之間進行的移動。

坎帕拉公約,也稱為“2009 年境內流離失所者保護與援助公約”(IDP),將遷移定義為“被迫或不得不逃離或離開其家園或慣常居住地的人或群體,特別是由於或為了避免武裝衝突、普遍暴力局勢、侵犯人權或自然或人為災害的影響,並且未越過國際公認的國家邊界的人”。

李氏遷移理論

喬治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埃弗裡特·斯珀根·李以其開創性的遷移理論而聞名,該理論被稱為推拉理論,也稱為李氏理論。李於 1966 年首次發表了他的開創性著作“遷移理論”。他利用社會學原理使該理論形式化。埃弗裡特·李將與遷移決策和遷移過程相關的因素概念化為以下四個類別。

  • 與原籍地區相關的因素

  • 與目的地地區相關的因素

  • 干預障礙

  • 個人因素

透過檢查原籍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關係來分析遷移的動機受推拉因素的影響。推力因素存在於原籍地,並起到促使外遷的動機(缺乏經濟機會、教育等)。另一方面,吸引因素存在於目的地,吸引移民(工作機會和就業機會、良好的教育設施、宗教或政治自由)。根據李氏理論,如果移民的原因(推力)在目的地的吸引力中得到了解決,就會發生遷移。

兩個地點(原籍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遷移流動也取決於干預障礙。這些障礙包括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交通設施的缺乏、由於地形(崎嶇的山脈和自然障礙)造成的難以通行以及限制性的移民法律。移民數量與目的地可獲得的機會(吸引因素)的程度成正比,與干預障礙成反比。

根據李氏理論,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遷移量不僅與地點之間的距離和每個地點的人口數量有關,還與每個地點之間機會或障礙的數量有關。有多種因素會使人們停留在某個區域或吸引他們前往該區域。還有一些因素會排斥他們。這些因素用(+)和(-)符號表示。還有一些因素用 0 表示,人們對此基本上漠不關心。

在此概念框架內,李試圖為與遷移相關的四種類型因素制定若干假設,將原籍地和目的地兩地的推拉因素納入其中。

批評

以下是李氏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為政策制定和決策提供很少實際指導的兩個主要原因。

  • 許多學者認為,很難確定原籍地和目的地兩地的哪些正因素和負因素對不同群體和階層的人來說在數量上是最重要的。

  • 干預障礙的存在並不能幫助人口統計學家確定哪些因素具有重大影響,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

結論

李氏推拉理論已被公認為一個開創性的模型,它解釋了不同時期的遷移,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他認為,遷移的決定從來都不是完全理性的,因此,任何關於遷移的概括都可能存在例外。

常見問題

李氏遷移理論解釋了什麼?

人們遷移的原因是由推拉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是誘使人們遷移到新地點或迫使他們離開舊居住地的力量。這些因素可能是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環境的。

遷移中的推拉因素是什麼?

推力因素存在於原籍地,並起到促使外遷的動機(缺乏經濟機會、教育等)。另一方面,吸引因素存在於目的地,吸引移民(工作機會和就業機會、良好的教育設施、宗教或政治自由)。

干預障礙如何決定遷移?

兩個地點(原籍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遷移流動也取決於干預障礙。這些障礙包括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交通設施的缺乏、由於地形(崎嶇的山脈和自然障礙)造成的難以通行以及限制性的移民法律。移民數量與目的地可獲得的機會(吸引因素)的程度成正比,與干預障礙成反比。

更新於: 2023-11-08

1K+ 閱讀量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