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次瀏覽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社會政治和經濟理論,由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1883)發展而來,闡明瞭資本家(其資本投資於企業的富有階層)與勞動者之間的鬥爭。卡爾·馬克思在闡述其關於共產主義的一般理論(相信沒有不同社會階級的社會,其中生產方式由所有成員擁有和控制,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工作並獲得所需的東西,或者基於這種信念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時,也提出了一些關於人口增長的想法。... 閱讀更多
312 次瀏覽
在20世紀中期,數量革命階段的立法傳統基於區位三元組的概念,其中包括中心地理論,以及馮· Thünen 的農業區位理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地理學中模型和理論的發展,用於進行詳細的客觀分析,構成了數量革命階段。這也旨在使地理學成為現代科學學科之一。中心地理論採用規範性和決定論的方法來解釋世界各地城市和城鎮的分佈格局。歷史背景在觀察城市之間的經濟關係時... 閱讀更多
1K+ 次瀏覽
工業區位受兩個經濟變數的影響,例如生產技術和規模。許多理論被提出是為了找到最佳的工業區位,在那裡投入成本最低,產生的收入最高,從而獲得最大利潤。因此,區位理論分為兩類,即最低成本方法和最大收入方法理論,其中阿爾弗雷德·韋伯選擇最低成本方法來確定一個行業或公司的區位。歷史背景1909年,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 閱讀更多
325 次瀏覽
各種物理和社會經濟因素,如土壤、氣候、地質、地形、勞動力、社會習俗、文化、政府計劃等,決定了特定地點的農業模式。地理學家藉助這套條件,提出了各種理論來確定土地利用模式、作物生產力和農業區位。馮· Thünen 關於農業區位的理論是最早嘗試根據距市場距離解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嘗試之一。歷史背景如果現代經濟學的先驅是亞當·史密斯,那麼馮· Thünen 就是現代區位經濟學的先驅。他的經驗... 閱讀更多
336 次瀏覽
三聯點是三個構造板塊邊界相遇的點。全球分佈著25種獨特型別的三聯點,由邊界型別定義。一個岩石圈板塊相對於相鄰板塊的運動導致板塊邊界的變形。在這裡,三聯點在當前板塊系統研究中發揮著有趣的作用。在兩個板塊之間的任何邊界處,板塊要麼相互分離(形成洋中脊),要麼相互推擠(形成海溝、褶皺山脈和火山系統),要麼相互滑過(形成轉換斷層... 閱讀更多
482 次瀏覽
海底峽谷是大陸邊緣以及深海環境中突出的侵蝕特徵之一。這種峽谷遍佈世界各地,橫跨所有海洋。歷史背景最初,峽谷是根據其確切位置和周圍環境在喬治斯淺灘上發現的,這導致了對各種理論的解釋的出現。在調查美國大西洋沿岸時,名為弗朗西斯·謝潑德的科學家提出了這方面最早的理論。為了解釋海底峽谷的成因,提出了以下主要理論。構造理論... 閱讀更多
974 次瀏覽
斯派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來反對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斯派克曼從與麥金德相同的假設出發,對心臟地帶相對於周圍地帶、內緣或邊緣新月形地帶(部分是大陸,部分是海洋)的相對重要性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斯派克曼將其重新命名為“邊緣地帶”。歷史背景尼古拉斯·J·斯派克曼是耶魯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也是耶魯國際研究學院院長。這位美國學者的最傑出貢獻是他在1944年出版的著作《和平的地理》。斯派克曼認為麥金德的推理... 閱讀更多
2K+ 次瀏覽
工業地理學更多地傾向於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而不是抽象的理論。一位重要的地理學家 D.M. 史密斯旨在將空間維度引入傳統的區位理論。歷史背景英國地理學家大衛·M·史密斯實踐區位分析,並提出了一個工業區位的理論框架。1971年,他根據在巴西一家鋼鐵廠的觀察結果,出版了他的著作《工業區位》,提出了一個工業模型。由於他的理論解釋了“空間邊緣區位”的概念及其對行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它也是... 閱讀更多
115 次瀏覽
工業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狀況,並引入了現代化的概念。在20世紀之前,西方世界被視為現代化的特徵,能夠從欠發達開始攀登階梯。其他國家傾向於以西方為榜樣,尋求發展現代化文化的途徑。後來,羅斯托的增長階段模型被開發出來,該模型側重於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階段,並根據當時國家的觀察以線性模式進行。歷史背景... 閱讀更多
788 次瀏覽
人口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的遷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行為,以及主要的經濟、政治和環境因素。拉文斯坦模型是宏觀遷移分析中涉及的主要模型之一。歷史背景英國地理學家 E.G. 拉文斯坦被認為是最早的遷移理論家,他的工作為隨後的遷移研究奠定了基礎。在19世紀後期,他利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普查資料(1885-1889)首次嘗試提煉出“遷移規律”。他推斷人口遷移發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