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論
20世紀中期,量化革命階段的立法傳統基於區位三元組的概念,其中包括中心地理論,以及馮· Thünen 的農業區位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地理學中為詳細客觀分析而發展起來的模型和理論構成了量化革命階段。
這也有助於使地理學成為現代科學學科之一。中心地理論採用規範性和決定論的方法來解釋世界各地城市和城鎮的分佈模式。
歷史背景
在觀察德國南部城市及其相關腹地之間的經濟關係時,德國地理學家瓦爾特·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為中心地理論奠定了基礎。後來,為了糾正瓦爾特·克里斯塔勒理論中發現的一些缺陷,德國經濟學家奧古斯特·洛施於1940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論的修正版本。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的理論
中心地理論旨在提出最佳的城市等級層次數量、每個層次的居民點數量、它們的位置和間距,以及在理想條件下其影響區域的理想形狀。以下是瓦爾特·克里斯塔勒在其理論中提出的假設。
存在一個各向同性平面,自然資源分佈均勻。
人口均勻分佈在平面上。
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在各處相似,消費者具有相同的購買力。
存在完全競爭。
使用單一運輸方式,運輸成本與距離成正比。
消費者訪問最近的中心地點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旅行距離。
供應商是經濟人;其動機是利潤最大化。
中心場所等級體系作為一個封閉系統運作。
中心場所的人口取決於商品和服務的可用性。
系統內必須有最少數量的中心場所運作。
原則
中心地理論有一些主要原則:中心性、互補區域、閾值人口、商品/服務的範圍和距離的摩擦效應。
中心性 - 一個地方的中心性描述了它的功能重要性,它為居住在其周圍的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務。
互補區域 - 中心場所既作為補充點又作為焦點點的區域,稱為互補區域。
閾值人口 - 閾值人口是在特定重要地點使服務可行所需的最低人數。
商品/服務的範圍 - 商品的範圍是消費者願意為了獲得產品或服務而願意旅行的最大距離。消費者可能不會超過這個距離,因為這會超過他獲得的經濟利益。
距離的摩擦效應 - 當購買產品或服務所需的距離增加時,對其的需求將逐漸減少。

等級原則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根據人口和提供的服務給出了等級順序。他將最小的單位視為村莊,中間單位視為城鎮,最大的單位視為城市/大都市。高階居民點提供更多專業化商品和服務,而低階居民點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較少。
克里斯塔勒的六邊形排列
為了使中心場所可行,理想的解決方案是使互補區域的人口完全等於閾值,並且範圍完全等於互補區域的半徑。為了使完全競爭存在,業主和買家都不會獲得任何優勢。然而,市場的圓形形狀會導致未服務的區域或服務過度的區域。
克里斯塔勒建議採用六邊形市場排列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將提供最大的覆蓋範圍,並且不會使市場出現區域重疊或未服務區域的問題。
中心場所排列模式
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三個原則來以有序的方式和根據等級排列居民點。它們是市場原則、運輸原則和行政原則。他假設一個變數“K”,表示中心場所擁有的影響範圍。
市場原則 (K=3)
它適用於商品的分配完全基於其範圍,並且貿易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心場所。在這裡,每個高階居民點獲得 1/3 的市場區域,方程式如下所示。
$$\mathrm{K\:=\:1\:+\:6(\:\frac{1}{3})\:=\:3}$$
運輸原則 (K=4)
中心場所位於將它們連線到更高階中心場所的交通路線之上。這種安排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連線相鄰中心場所的距離。在這裡,每個高階居民點服務於 1/2 的市場區域,方程式如下所示。
$$\mathrm{K\:=\:1\:+\:6(\:\frac{1}{2})\:=\:4}$$
行政原則 (K=7)
在這個原則中,較低階的居民點完全位於較大居民點的市場區域內。為了提高效率,應將行政職能分配給較高階的居民點。在這裡,較高階的地點獲得市場區域的每一部分,方程式如下所示。
$$\mathrm{K\:=\:1\:+\:6(\:1)\:=\:7}$$
批評
幾乎不可能擁有一個平坦、均勻的地形,該地形具有均勻分佈的自然資源。
人口分佈不均,其密度基於許多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
現實世界中,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並非到處相同。
在當今世界,已經發展出多種運輸方式。
消費者並非總是訪問最近的市場。
許多地理學家認為,居民點的秩序和等級制度不能適用於所有地區。
克里斯塔勒忽略了在鐵路線上觀察到的線性模式的存在,在該模式下六邊形模式不適用。
漢斯·博貝克聲稱克里斯塔勒的證明不令人滿意,並以德國為例。他觀察到,德國 2/3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只有 1/3 的城市是真正的中心場所。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啟發了眾多科學家修改他的理論,其中奧古斯特·洛施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奧古斯特·洛施關於中心場所的模型
為了使中心地理論更適用於現實世界,德國經濟學家奧古斯特·洛施在他的著作《經濟的空間秩序》中為克里斯塔勒模型建立了一個理論擴充套件。他發展了一個通用的區位理論,更強調需求。他專注於利潤最大化的途徑。
該理論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市場形狀和規模的安排方式,以便利潤最大化。
與克里斯塔勒一樣,奧古斯特·洛施也做出瞭如下假設。
存在各向同性表面。
商品和服務以恆定的方式供應。
人口分佈均勻。
需求與距離成反比。每當運輸成本增加時,就會導致商品/服務的價格上漲,從而導致對其需求減少。
企業家傾向於表現得像經濟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批評
洛施的理論被認為是一個抽象的理論。
由於工廠的區位相互依賴性而導致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他過分強調了需求因素。
使用利潤最大化方法,工業和市場之間的區位均衡很少發生。
他沒有考慮到企業家除了市場需求之外還會遇到的其他一些困難。
結論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和奧古斯特·洛施都得出結論,中心場所最有效的空間安排將導致使用六邊形城市市場區域模式。即使在今天,這兩個理論也都能應用於研究城市環境中零售業的區位。
常見問題
什麼是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是經濟地理學中的一個空間概念,旨在解釋城市系統中居民點的數量、位置、規模、間距和功能。該理論試圖解釋世界各地城市和城鎮的分佈模式。
“閾值人口”是什麼意思?
閾值人口是在特定重要地點使服務可行所需的最低人數。
奧古斯特·洛施理論的目標是什麼?
該理論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市場形狀和規模的安排方式,以便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