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網際網路基礎
- 主頁
- 網際網路概述
- 內聯網概述
- 外聯網概述
- 網際網路參考模型
- 網際網路域名系統
- 網際網路服務
- 網際網路連線
- 網際網路協議
- 電子郵件基礎
- 電子郵件概述
- 電子郵件協議
- 電子郵件工作原理
- 電子郵件操作
- 電子郵件功能
- 電子郵件禮儀
- 電子郵件安全
- 電子郵件提供商
- 網站開發
- 網站概述
- 網站型別
- 網站設計
- 網站開發
- 網站釋出
- 網站URL註冊
- 網站託管
- 網站安全
- 搜尋引擎最佳化
- 網站盈利模式
- 全球資訊網
- 全球資訊網概述
- 網頁
- 網頁瀏覽器
- Web伺服器
- 代理伺服器
- 搜尋引擎
- 網際網路協作
- 協作概述
- 郵件列表
- Usenet新聞組
- 線上教育
- 社交網路
- 網際網路安全與隱私
- 網際網路安全概述
- 資料加密
- 數字簽名
- 防火牆安全
- 網際網路Web程式設計
- HTML
- CSS
- JavaScript
- PHP
- 網際網路有用資源
- 網際網路快速指南
- 網際網路有用資源
- 網際網路討論
全球資訊網概述
概述
WWW代表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的技術定義是:網際網路上所有使用超文字傳輸協議 (HTTP) 的資源和使用者。
更廣泛的定義來自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幫助創立的組織——全球資訊網聯盟 (W3C)。
全球資訊網是網路可訪問資訊的宇宙,是人類知識的體現。
簡單來說,全球資訊網是在網際網路上計算機之間交換資訊的一種方式,將它們連線成一個龐大的互動式多媒體資源集合。
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並非同一事物:全球資訊網使用網際網路傳輸資訊。

演變
全球資訊網由蒂莫西·伯納斯·李(Timothy Berners Lee)於1989年在日內瓦的CERN建立。全球資訊網最初是他提出的一個提案,目的是讓研究人員能夠在CERN有效地合作。最終它發展成為全球資訊網。
下圖簡要定義了全球資訊網的演變

WWW架構
WWW架構分為幾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識別符號和字元集
統一資源識別符號 (URI) 用於唯一標識 web 上的資源,而UNICODE 使構建可以用人類語言閱讀和編寫的網頁成為可能。
語法
XML(可擴充套件標記語言)有助於在語義網中定義通用語法。
資料交換
資源描述框架 (RDF) 框架有助於定義 web 資料的核心表示。RDF 以圖形形式表示關於資源的資料。
分類法
RDF模式 (RDFS) 允許對分類法和其他本體論結構進行更標準化的描述。
本體
Web本體語言 (OWL) 提供了比RDFS更多的結構。它有以下三個版本:
OWL Lite 用於分類法和簡單的約束。
OWL DL 用於完整的描述邏輯支援。
OWL 用於RDF的更多語法自由度
規則
RIF 和SWRL 提供了超出RDFs 和OWL 可用結構的規則。簡單協議和RDF查詢語言 (SPARQL) 是一種類似SQL的語言,用於查詢RDF資料和OWL本體。
證明
在“證明”層以下執行的所有語義和規則及其結果都將用於證明推論。
密碼學
使用諸如數字簽名之類的密碼學方法來驗證來源。
使用者介面和應用程式
在頂層構建了使用者介面和應用程式層,用於使用者互動。
WWW操作
WWW基於客戶端-伺服器模式。以下步驟解釋了 web 的工作原理:
使用者在網頁瀏覽器的位址列中輸入網頁的URL(例如,https://tutorialspoint.tw)。
然後瀏覽器向域名伺服器請求與www.tutorialspoint.com對應的IP地址。
收到IP地址後,瀏覽器使用HTTP協議向Web伺服器傳送網頁請求,該協議指定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通訊的方式。
然後Web伺服器使用HTTP協議接收請求,並檢查其搜尋以查詢請求的網頁。如果找到,則將其返回給Web瀏覽器並關閉HTTP連線。
現在Web瀏覽器接收網頁,它解釋網頁並將其內容顯示在Web瀏覽器的視窗中。

未來
Web領域發展迅速,它幾乎對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影響,例如教育、研究、技術、商業、市場營銷等。因此,Web的未來幾乎是不可預測的。
除了WWW領域的巨大發展外,W3聯盟還必須應對一些技術問題。
使用者介面
正在開發更高質量的3D資訊呈現工作。W3聯盟還期待增強Web以滿足全球社群的需求,這將包括所有區域語言和書寫系統。
技術
隱私和安全工作正在進行中。這將包括隱藏資訊、會計、訪問控制、完整性和風險管理。
架構
Web領域出現了巨大的增長,這可能會導致網際網路過載並降低其效能。因此,需要開發更好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