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心理作用的能量場理論


雖然存在許多能量場理論,但它們都同意這樣一個事實:人體和大腦被微妙的能量場包圍或與之相互連線。這些場被稱為“生物場”、“心靈能量”和“超心理場”。根據這些理論,超心理現象是這些能量場相互作用和操縱的結果。

什麼是超心理作用的能量場理論?

超心理作用的能量場理論是一套試圖用能量場來解釋超心理現象(如心靈感應、透視和念力)的理論框架。這些理論認為,存在微妙的能量場或力連線著個體,並使它們之間能夠傳遞資訊或相互影響。

氣場理論

根據氣場理論,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氣場,這是一個圍繞身體的微妙能量場。這種觀點認為,氣場由許多層或水平組成,每一層都對應於一個人存在的不同組成部分——生理的、情緒的、大腦的和精神的。氣場據說延伸到身體之外,並與周圍環境以及其他人的氣場相互作用。

氣場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像透視或氣場閱讀這樣的超心理能力需要能夠看到或理解氣場中的能量模式。他們認為,氣場包含有關一個人的健康、情緒、思想和精神狀態的資訊。例如,一位訓練有素的從業者可能會聲稱感知到個體氣場中不同的顏色、形狀或強度級別,並將它們與特定的性格特徵或狀況聯絡起來。

氣場理論家通常假設氣場的擾動或不平衡會導致身體或心理問題。他們聲稱,透過與氣場的能量一起工作並使其和諧,可以促進治癒和福祉。

量子場論

量子場論是物理學中用來描述亞原子粒子行為和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它基於量子力學原理和場的概念,這些場遍佈整個空間。一些超心理作用能量場理論的支持者認為,超心理現象可以在量子場論的框架內理解。根據量子場論,未被佔據的空間實際上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被稱為量子真空或零點場的波動場。

這些場與來來往往的虛粒子相關,形成一個動態且相互關聯的能量網路。能量場理論認為,諸如心靈感應或念力之類的超心理現象可能需要操縱或與這些量子力相互作用。他們認為,個體利用或影響量子場,以便從遠處獲取資訊或施加影響。

量子糾纏的非定域性經常被強調,以解釋資訊如何可以瞬時傳遞,從而繞過現有通訊系統的限制。有人提出,超心理體驗涉及個人之間量子態的糾纏或關聯,允許在沒有直接物理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轉移資訊或影響。

意識的非定域場

意識的非定域場是學者瑪麗蓮·施利茨和瓦萊麗·亨特在其著作《探索意識劇場》中提出的一個概念。這意味著意識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非定域的力,它遍佈並統一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物體。據認為,該場是由思想相互作用產生的微妙能量和振動構成的。

意識的非定域場的核心思想是,它超越了物理空間,可以在大腦的侷限性之外發揮作用,從個體意識擴充套件到集體意識。它表明,儲存在這個場中的資訊可供所有物種使用,並能夠影響生物和非生物實體的行為。

這一理論對先前被接受的空間和時間的界限提出了質疑,這意味著某些經常被視為超自然的體驗可以透過思想的連線而產生。這個概念傾向於暗示直覺知識或超感官感知的可能性,這種感知可以繞過正常的感官通道,使個人可以直接訪問非定域環境。

以太場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物理學家和講師羅伯特·諾斯提出了以太場的概念。這意味著存在一個潛在的極其微妙的能量場,它連線並貫穿宇宙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物體。這個場據說是由不同於傳統物理學中發現的能量的能量構成的。

根據以太場理論的支持者,這個場是許多超心理現象出現的原因。他們認為,由於其敏感性,它可以幫助資訊跨越物理障礙傳遞,以及參與這個場的物體或個體之間進行多種能量交換。此外,據信,心靈可以影響和塑造以太場,允許有意識的想法改變該場,並在人和物體之間建立新的能量連線。

形態共振

形態共振是生物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提出的一種理論,它聲稱存在影響和連線生物和集體意識的形態場。根據謝爾德雷克的說法,這些場包含集體記憶,這些記憶影響生物系統的行為和模式。形態共振認為,一旦發生特定行為或模式,類似的模式在未來更有可能重複出現。

形態共振可以提供一個框架來理解在超心理事件環境下資訊或影響如何在個體之間傳遞。它聲稱,具有相似模式或經驗的個體之間存在共振或同情振動,從而允許非定域的資訊或影響轉移。

例如,如果一個特定超心理能力(例如心靈感應)由一個人表達,它就會產生與該能力相關的形態場。然後,根據共振原理,這個場將使其他人更容易利用或表現出類似的能力。特定能力表達得越頻繁,與其相關的形態場就越強,這可能會使其他人更容易在未來獲得該能力。

結論

此外,超心理作用的能量場理論認為,心靈感應和透視等超心理現象是由微妙的能量場引起的。這些理論利用量子場論、意識的非定域場、以太場和形態共振來解釋超心理事件。最後,這些理論認為,能量場為超心理體驗的發生提供了一個非定域通道。

更新於:2023年11月2日

瀏覽量:37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