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思想體系中的情感
情感長期以來一直激發著心理學家的好奇心,以及所有對理解人類行為感興趣的人的好奇心,因為它存在於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意義重大,我們的情感體驗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和思維。從本質上講,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反映了我們的情感。因此,是否存在普遍性,或者是否存在差異的空間?
印度思想中的情感
印度哲學傳統和文字沒有對情感進行深入描述,也沒有將它們視為一個獨特的類別。它們被視為一種人格特質,源於自我或阿漢卡拉與外部世界的相遇。這可能是因為,用耆那教的說法,“情感一直是克服人生唯一目標的挑戰”。情感是在所述自我(阿漢卡拉)和真實自我(阿特曼)的背景下被看到的。這是一個事件,說明了自我與外部世界如何互動。印度哲學認為,願望是所有情感的根源。
相反,情感被視為能量來源,並具有兩極性。蘇卡和杜卡,或狂喜和痛苦,被強調為二元性。伴隨情感的生理反應清楚地表明,情感與心智或瑪諾瑪雅柯沙有關,並影響著維持膜,從而影響著重要的空氣護套。
除了阿南達瑪雅柯沙(體驗方面或幸福外衣)之外,智力或維格納瑪雅柯沙(拉扎勒斯提出的智力評估)也影響著情感和相關的情感感受。鑑於此,重要的是要關注情感的本質及其影響。
所有情感都源於慾望,而內心對缺陷、未完成或未滿足的感覺則助長了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或被挫敗時,會導致悲傷(杜卡)、嫉妒(阿蘇亞)、憤怒(克羅達)和悲傷(克羅達)。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滿足感(蘇卡)和快樂。根據印度文字,滿足需求可以並且經常會導致貪婪(羅巴)。人們對其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慾望。
人們渴望獲得更多物質財富和更多快樂。當這些得到享受時,人們可能會變得自負(馬達)和嫉妒(馬特薩里亞)。另一種情感感受是犧牲財產的恐懼(巴亞)。這些感覺會損害人們做出明智判斷的能力,並導致情感和心理不穩定。然而,並非所有情感都被視為有害的。
不同的思想流派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指出,對自身“自我”的無知是痛苦(阿維迪亞)的原因。無知滋生感知錯誤。人們透過與周圍的事物和物體認同來創造一種虛假的自我意識。隨著這種自我投入,慾望加劇。這種自我投入、誘惑和厭惡(克萊薩斯)被用來描述這種疾病。錯誤在於將自己以外的事物視為真正的自我,這導致對現實的誤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杜卡或痛苦起源於內部而不是外部。
拉薩理論
對情感體驗的瞭解受到了印度美學理論和戲劇科學的影響,尤其是婆羅多牟尼(5 世紀)的著作。它極大地強調了情感的體驗方面。婆羅多牟尼的《納塔沙斯特拉》關於情感體驗的討論集中在拉薩上,通常稱為審美愉悅或情緒。聖賢婆羅多在戲劇和戲劇的背景下發展了拉薩理論,然後將其應用於所有型別的詩歌和其他保護區。這些古代印度戲劇文字深入探討了所有三個方面——生理/行為、認知和情感。
婆羅多提出了八種主要情感或巴瓦,它們與八種審美狀態或拉薩相關。這些情緒包括斯林加拉(愛情)、哈薩(滑稽)、卡魯納(悲情)、勞德拉(憤怒)、維拉(勇敢)、巴亞納卡(可怕)、比巴斯塔(可憎)和阿德布塔(奇蹟)。相關的感情是拉蒂(喚醒)、哈薩(歡樂)、索卡(絕望)、克羅達(憤怒)、烏特薩哈(活力)、巴亞(恐怖)、朱古普薩(厭惡)和維斯瑪亞(驚喜)。與所有傳統的印度體系一樣,基本情感與輔助情感區分開來。
主要情感是斯塔伊巴瓦,即持久的情感態度或傾向。它們將其他情感重塑成自己的版本。這些也被認為是天生的。持久的生理痕跡被視為永久的情感(山斯卡拉)。當與來源(維巴瓦)、短暫的情感(維亞比查裡巴瓦)和話語(阿努巴瓦)結合時,它們可以產生拉薩。短暫的情感不是固有的;它們為持久的情感提供了上升的途徑,然後這些情感顯現出來,然後它們消失。此外,有人提出,短暫的情感代表著日常生活,其中相同的情感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表達和感受。
輔助情感是暫時的,或維亞比查裡巴瓦,服從於永恆的情感傾向的狀態。這些理論探討了情緒的起源,併為控制情緒爆發提供了建議。瑜伽還區分了感官快樂和邏輯快樂,認為理性快樂源於慾望的滿足,而感官快樂源於慾望的滿足。
阿特曼、阿漢卡拉和情感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在其他方面,“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最終目標。與“幸福”狀態相關的“幸福”情感與此不同。因為自我或“阿漢卡拉”存在於外在事物中,所以這種幸福狀態被認為是暫時的,並且完全依賴於這些物體。根據印度哲學, “自我”或阿特曼的真實本質是“快樂”或“幸福”,即阿南達。薩特-奇特-阿南達,或存在(薩特)、意識(奇特)和狂喜(阿南達)的統一,已被用來描述這種阿特曼狀態。
這種狀態是控制和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如快樂和悲傷)。這是真正的同理心的無我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情感被感受為自身的情感,但仍然不是自身的情感,因為體驗與外部世界的事物無關。在這種方法中,感受事物和擁有情感體驗可以導致個人發展或改變。
結論
人類情感是阿漢卡拉的一個重要體驗要素。它們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生活和解讀生活經歷的方式。從印度的角度來看,突出了這種遭遇的拉薩或體驗品質。據說阿漢卡拉或自我會對令人愉快或糟糕的事件做出快樂或悲傷的反應,因為它依附於外部領域或自身肉體的事物並與之認同。這種依附和聯絡是由慾望驅動的,最終導致情感和影響。因此,“快樂”或“幸福”被認為是阿特曼的真正本質,而“情感”被視為阿漢卡拉的職責(達爾瑪),而不是阿特曼或真實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