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法律:定義和含義
殘疾人參與各種活動的參與與否,可能取決於各種社會環境,而這反過來又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或自尊。因此,殘疾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殘疾的含義是什麼?
如果有人有殘疾,這意味著他們在執行其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任務方面存在基本困難。所有人生來平等,享有自由和尊嚴。然而,世界各地殘疾人都面臨歧視、汙名和人權侵犯。殘疾可能是行為上的、認知上的、情感上的,甚至是生理上的。本主題中心主要討論生理和感覺型別的殘疾,因為其他型別在其他中心得到了適當的處理。
同樣,這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它反映了個人生理特徵與其所居住社會社會特徵之間的關係。殘疾是一種損傷狀態,可能由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引起,包括認知、發育、智力、活動和感覺障礙。它可能在出生時存在,也可能在人的一生中發展,並對其日常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殘疾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不同的社會賦予它不同的定義。它可能與某些組織(特別是醫療組織)認為需要修復的生理或精神特徵有關。它可以指富裕社會對個人的限制。對於癌症篩查和免疫接種等事項,殘疾人與非殘疾人有相同的健康需求。由於貧困、社會邊緣化以及潛在易患壓瘡或尿路感染等繼發性疾病,他們的健康範圍也可能有限。
國際人權
聯合國這個多國組織的創始檔案是其於1945年透過的憲章。根據第55條,聯合國應努力促進以下方面,以創造基於尊重平等權利和人民自決原則的國家之間友好和平關係所必需的穩定和福祉:
更高的生活水平、充分就業以及經濟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條件;
國家之間在文化和教育領域的合作以及解決與經濟、社會和健康相關的全球問題;
普遍尊重所有人的基本自由和人權,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
殘疾人的權利
“殘疾人應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不受任何區別或歧視。”無論其殘疾和障礙的原因、型別或嚴重程度如何,殘疾人都有權享有其人權尊嚴。殘疾人享有與其他人相同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殘疾人有權獲得旨在幫助他們儘可能獨立的政策。
殘疾人有權享有經濟和社會保障,包括根據其能力尋找和保留工作或從事有意義、富有成效和經濟上回報的工作的權利,以及加入工會的權利。殘疾人有權與家人或寄養家庭一起生活,以及參與所有社會、創造性和娛樂活動的權利。必須保護殘疾人免受所有形式的剝削以及卑鄙、虐待或歧視性待遇。
殘疾人權利公約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是一項國際人權協定,旨在維護殘疾人的權利和尊嚴。公約締約方有義務促進、保護和確保殘疾人能夠充分行使人權,並在法律面前受到平等對待。
印度法律
在印度,有各種法律和政策規範殘疾規定並保護殘疾人的權利。一些與印度殘疾相關的重要的法律和政策包括:
1992年印度康復委員會法
這項法律於1992年頒佈,旨在建立印度康復委員會,其目標是規範和促進全國康復專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1996年《殘疾人(平等機會、權利保護和充分參與)規則》
這些規則規定了1995年法律的實施,包括建立殘疾證書以及在地區和州一級建立殘疾委員會。
1999年《國家自閉症、腦癱、智力遲鈍和多重殘疾人福利信託法》
這項法律建立了國家信託基金,其目標是為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提供支援和服務。
2006年國家殘疾人政策
2006年政策概述了政府在促進殘疾人在所有生活領域充分參與和融合方面的承諾。
2016年《殘疾人權利法》
這項法律取代了1995年《殘疾人(平等機會、權利保護和充分參與)法》。這項法律確保殘疾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
2017年精神衛生法
這項法律旨在保護和促進精神病患者的權利。此外,它還建立了提供精神衛生服務機制。
結論
殘疾是由社會結構造成的劣勢或活動限制,社會對有生理、感覺或精神障礙的人關注甚少。殘疾是生活中不利的一面,會影響一個人的力量和能力,以及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政府必須為殘疾人推出更多社會保障計劃,並增加他們獲得就業機會的機會。作為一種緩解措施,許多關於殘疾人福利的計劃和會議已經出現,成功地幫助殘疾人群體獲得平等的機會。
常見問題
Q1. 在印度,哪些法律適用於殘疾人?
A1. 除了2016年《殘疾人權利法》外,還有多項法律規範殘疾人的權利。這些法律包括2017年《精神衛生法》、印度康復委員會法等。
Q2. 殘疾法涵蓋哪些方面?
A2. 2010年《平等法》第6條有定義。根據法律,身體或精神障礙構成殘疾。這種殘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嚴重且負面地影響了你履行日常任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