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 - 歷代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世代,每一代都標誌著技術和架構方面的重大進步。這些世代分類如下: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第一代

  • 第一代計算機的時間範圍是 1940 年到 1956 年。

  • 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真空管或熱離子閥機器開發。

  • 穿孔卡片和紙帶用作輸入/輸出。

  • 磁鼓和磁帶用作儲存資料的儲存裝置。

First Gen
  • 由於真空管和其他電子裝置,這些計算機消耗大量電力併產生大量熱量。

  • 它們體積龐大且價格昂貴。

  • 這些計算機基於二進位制編碼概念(即 0-1 語言)工作。

  • 示例 - ENIAC、EDVAC 等。

閱讀更多關於 第一代

第二代

  • 第二代計算機的時間範圍是 1956 年到 1963 年。

  • 使用電晶體開發。

Second Gen
  • 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計算機體積更小。

  • 穿孔卡片和磁帶用於輸入/輸出。

  • 功耗低,產生的熱量少。

  • 使用了磁芯儲存器。

  • 計算速度快,被用於商業、科學研究和政府應用。

  • 示例 - UNIVAC、IBM 1401、IBM 7090。

閱讀更多關於 第二代

第三代

  • 第三代計算機的時間範圍是 1963 年到 1971 年。

  • 使用積體電路 (IC) 開發。

  • 與第二代相比,第三代計算機體積更小。

  • 磁帶、鍵盤、顯示器、印表機裝置用作輸入和輸出。

Third Gen
  • 計算能力比第二代計算機更高。

  • 第三代計算機功耗更低,產生的熱量也更少。

  • 第三代計算機的維護成本也較低,因為它們的功耗低,產生的熱量少。

  • 它們被廣泛用於商業用途。

  • 示例 - UNIVAC、IBM 360、IBM 370。

閱讀更多關於 第三代

第四代

  • 第四代計算機的時間範圍是 1972 年到 2010 年。

  • 使用微處理器技術開發。

  • 在體積和計算能力方面令人驚歎。

Fourth Gen
  • 行動式電腦。

  • 功耗非常低且價格合理。

  • 使用了諸如 RAM、ROM 之類的半導體記憶體,這使得計算速度更快。

  • 鍵盤、指向裝置、光學掃描、顯示器、印表機裝置用於輸入和輸出。

  • 它也變得對普通大眾可用。

  • 示例 - IBM PC、STAR 1000、蘋果。

閱讀更多關於 第四代

第五代

  • 第五代計算機的時間範圍是從 2010 年至今。

  • 這些計算機基於人工智慧、超大規模積體電路 (ULSI)、量子計算、奈米技術、並行處理技術。

Fifth Gen
  • 速度非常快,可以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 與第四代計算機相比,它們的體積更小。

  • 功耗非常低。

  • 鍵盤、顯示器、滑鼠、觸控式螢幕、掃描器、印表機用作輸入輸出裝置。

  • 示例 - 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手機是第五代計算機最流行的示例。

閱讀更多關於 第五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