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認為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主要動機是個體對優越感和權力的追求,部分是為了彌補其自卑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個性結構,包括他的偉大目標和追求目標的方式,都體現在他的生活方式中,這種生活方式是他創造力的產物。此外,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所有關鍵問題,包括人際關係、職業和愛情等普遍性問題,都是社會性的。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人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追求優越感”來克服這種不足。阿德勒認為,這種動力是人類行為、情緒和思想背後的驅動力。阿德勒稱他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因為它表達了他對每個個體人格都是獨特且不可分割的信念。他的強調並不排除社會因素。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阿德勒認為,人們天生身體虛弱,自卑,導致自卑感,因此依賴他人。因此,人們從出生就具有社會興趣,這是心理健康最可靠的指標。阿德勒哲學的本質元素,主要可以概括如下——摘錄自展示個體心理學基本理論的列表(阿德勒,1964)。
- 對成就或支配的渴望是人們活動的驅動力。
- 人們的行為和性格受其主觀認知的影響。
- 人格是連貫而自洽的。
- 所有人類行為的價值都必須透過社會興趣的視角來看待。
- 自洽的人格結構構成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 人們的創造力塑造著他們的生活方式。

追求成功或優越感
阿德勒哲學的第一個原則是,驅動人們行為的唯一動力是對成就或優越感的渴望。阿德勒使用了“男性抗議”這個詞,指的是對權力或對他人支配的渴望。然而,他很快放棄了“男性抗議”作為普遍衝動,同時在其異常發展理論中為其保留了有限的作用。阿德勒指的是追求優越感的唯一動力。然而,他最終的理論將追求優越感限制在那些渴望超越他人的個人優越感的人身上。
根據阿德勒的第二個假設,人們的主觀印象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個性。人們努力追求優越感或成功來彌補自卑感,但他們追求的方式並非由現實決定,而是由他們對現實的主觀認知,即他們的“未來虛構”所決定。
主觀信念
人格的統一性和自洽性
阿德勒理論的第三個假設是人格是統一和自洽的。阿德勒想強調他的觀點,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且不可分割的。因此,個體心理學堅持人格的本質統一性和行為的不矛盾性。思想、觀念和行為都指向並服務於同一個目標。當人們行為反覆無常或不可預測時,這會迫使其他人處於防禦狀態,保持警惕,以免被武斷的行為所迷惑。阿德勒(1956)指出了整個人以統一和一致的方式運作的各種方式。
社會問題
根據阿德勒的第四個原則,所有人類努力的價值必須透過社會興趣的稜鏡來評價。阿德勒最初的德語詞“gemeinsgefühl”的英文翻譯有些誤導性。“社會情感”或“社群情感”可能是更好的翻譯,但“Gemeinschaftsgefühl”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任何英語單詞或短語都無法完全表達。它通常翻譯為對整個人類團結的感覺,並表示融入全球社會結構。
阿德勒認為,早期社會環境的影響極其重要。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絡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它扼殺了遺傳後果。阿德勒認為,五歲以後,遺傳的影響被孩子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所掩蓋。到那時,環境的影響已經改變或塑造了孩子個性的幾乎每一個方面。
生活方式
阿德勒創造了“生活方式”一詞來描述一個人生活的風格。它包括一個人的目標、自我概念、對他人的感受和世界觀。它源於遺傳、環境和個人的創造能力。四五歲時就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此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圍繞著我們統一的生活方式展開。雖然最終目標是獨特的,但生活方式不必受到限制或不靈活。心理上生病的人經常過著非常僵化的生活方式,其特點是無法找到新的方式來應對周圍的環境。
創造力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構建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終,每個人都對其是誰以及如何行事負責。他們的創造力使他們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對他們的最終目標負責,決定他們將如何實現該目標,並有助於社會興趣的發展。簡而言之,創造力解放了每個人。創造力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意味著運動,而流動性是存在最顯著的特徵。所有心理存在都包含著朝向目標的運動,朝著特定方向的運動。
結論
阿德勒認為,人們天生身體虛弱,自卑,導致自卑感。所有人類行為都必須透過社會興趣的稜鏡來評價。根據阿德勒的第四個原則,所有人類活動的價值都必須透過社會興趣的視角來衡量。所有思想、觀念和行為都指向並服務於同一個目標。當人們行為反覆無常或不可預測時,其他人被迫保持謹慎,以免被他們的行為所迷惑。一個人的目標、自我概念、對他人的感受和世界觀都是阿德勒“生活方式”的例子。它源於一個人的祖先、環境和創造能力的相互作用。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