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伽利瑜伽經


眾所周知,練習瑜伽可以促進健康,並提供治療疾病的替代支援形式。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助理正越來越多地成為瑜伽教練和治療師。研究表明,經常練習體位法、調息法和冥想,以及堅持健康飲食和積極態度的原則,具有身心生理效應。

什麼是瑜伽經?

帕坦伽利瑜伽經是六大印度教聖典之一,稱為達爾尚。瑜伽經被視為經典和哲學,是印度教和瑜伽的基礎。瑜伽經共有四章,或稱“卷”,每一章都涵蓋了瑜伽實踐的不同方面。

三摩地篇

第一卷“三摩地篇”概述了瑜伽的基本思想,並闡明瞭“三摩地”的概念,這是一種高度集中或冥想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練習者與他們真實的本質合一。

修行篇

第二卷“修行篇”描述了“瑜伽八支”(阿斯湯伽瑜伽),即禁戒(節制)、戒律(修養)、體位法(姿勢)、調息法(呼吸)、制感官(感官控制)、專注(集中)、靜坐(冥想)和三摩地(開悟)(完全開悟的狀態)。

神通篇

第三卷探討了由於瑜伽練習而可能產生的超心理能力或“ सिद्धि” 的主題,並描述瞭如何利用它們來實現精神自由。

解脫篇

第四卷“解脫篇”討論瞭解脫和“解脫”的狀態,這是瑜伽的頂峰,其中個體自我從所有自私、痛苦和依戀的痕跡中解放出來。

帕坦伽利瑜伽經中的恍惚狀態和催眠

在瑜伽和催眠中,恍惚都與放鬆、不願交流、不真實感、歪曲、感知變化、注意力增強、常規現實檢驗的暫停以及現象的短暫性有關。催眠的恍惚狀態與瑜伽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瑜伽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催眠。據說處於催眠狀態的人“肚子上有很大的重量,同時仰臥在半空中,只有頭部或腳踝有支撐”,這與關於瑜伽士可以走過燃燒的木炭或躺在釘子上的說法相反。除此之外,很少有研究來確定瑜伽和催眠是否相似。

帕坦伽利瑜伽經中的心理學概念

帕坦伽利瑜伽經中的許多原則與心理學中發現的思想平行且模仿。

圖式

根據帕坦伽利瑜伽經,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構成了心智或 citta。根據帕坦伽利瑜伽經,除非 citta vrittis 停止活動,或者三guna 不再影響 citta,否則無法實現自我實現。當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同結束時,心智才能如實地感知事物。這類似於心理學的概念,即我們使用圖式構建自己的世界觀。圖式組織我們關於某事物的知識和假設,並解釋和處理資訊。它們影響我們如何關注情況以及我們在其中尋找什麼。圖式是我們思維過程和資訊處理的方向。我們擁有的圖式用於理解我們從外部世界獲得的每條資訊。需要在圖式之外檢查這些資料才能客觀地理解它。帕坦伽利瑜伽經也包含大致相同的想法。根據帕坦伽利的觀點,心智受其懷有的好惡和錯誤信念的影響和塑造。

瑜伽感知理論

瑜伽經中也解釋了瑜伽感知理論。根據該理論,即使一個物體只有一個,但不同的人和時間會根據他們的心理狀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它。這種感知的變化使得物體能夠引起快樂和痛苦,以及痛苦。當一個人的感知從心理扭曲中解放出來時,外部事件不再導致這個人感到痛苦或痛苦。這是基於與認知行為療法類似的想法。

意識和潛意識記憶

瑜伽經中也存在意識和潛意識記憶的概念。意識記憶需要回憶之前經歷過的事件,這與潛意識記憶不同,潛意識記憶是指一個人沒有意識到的記憶。這可能出現在夢中,這裡呈現的記憶是真實事件的準確記憶。根據瑜伽經,意識的回憶是扭曲的,因為我們記住的是我們的印象,而不是發生的事情。這與記憶是一個重建過程的概念是一致的。

帕坦伽利瑜伽經作為一種治療過程

瑜伽經的實踐使發散性思維成為可能,促進了對大腦活動的多個層次的認識。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專注和注意力能力。它們還有助於專注於更廣泛的體驗,包括溫暖、快樂和滿足的情緒以及整體的幸福感。它們有助於拓寬這些當代、歷史和未來的經驗。這些使重塑功能失調的現實變得更容易。

結論

儘管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是在預防的正規化下運作的,而現代心理治療則採用了治療的正規化,但在治療方法和催眠療法與帕坦伽利的瑜伽經的治療益處方面存在相似之處。瑜伽期間經歷的恍惚狀態可以應用於當代心理治療程式,因為它已經提到,古代印度的意識正規化是整體的,並且與心理健康相關。

更新於: 2023年2月6日

345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