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無法辭職,如何應對倦怠
倦怠是一種身體、精神和情感上的筋疲力盡的狀態,它會影響能量水平並對生產力產生重大影響。世衛組織將倦怠定義為一種由工作壓力管理不善引起的綜合徵,其特徵是筋疲力盡、對工作產生負面看法以及隨後職業效能的降低。
雖然這種感覺會讓你感到身心俱疲,無法滿足職業期望,但它甚至會影響你的健康,使你更容易患上血壓問題和心臟病。研究表明,休息或度假以放鬆身心,讓生活恢復正常。許多人甚至因為要求苛刻的角色帶來的情感耗竭和慢性壓力而辭職。
但有時如果你之前已經承諾了這份工作或經濟上依賴於它,辭職就不是一個選擇。如果還有人依賴你,這個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這些人可能年齡較大或較小,或者有殘疾,無法自理。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倦怠並形成應對策略來幫助你應對疲勞和壓力至關重要。
第一步是確定是倦怠還是與工作相關的壓力。
儘管倦怠是由慢性壓力引起的,但事實是兩者是不同的,不應該混淆,以便你能獲得所需的幫助。壓力是過度興奮和焦慮的混合感覺,你會傾向於付出額外的努力,最終感到疲憊。相比之下,倦怠是一種完全精疲力盡的感覺,伴隨睡眠不足以及絕望和極度情緒化的感覺。與治療師交談可以幫助確定是壓力、倦怠還是抑鬱傾向,並讓你獲得所需的幫助。
應對策略
身體自我照顧、情感和身體距離以及社會和情感支援是更好地應對倦怠的一些主要應對機制。
身體自我照顧
研究表明,自我照顧和倦怠幾乎是直接相關的,任何一方的影響都是另一方受損的預警訊號。一項分析 79 名社會工作學生身體自我照顧與倦怠之間相關性的研究表明,情緒支援、睡眠衛生和情緒調節對於減少慢性壓力和應對倦怠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減少自殺傾向和有害行為。參與研究的學生報告說,鍛鍊 30-60 分鐘、參加計劃好的體育活動、預先計劃鍛鍊計劃,並在工作壓力引起的時間限制下繼續進行,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倦怠。
身體和情感距離
倦怠研究表明,憤世嫉俗或在情感上與他人保持距離是倦怠的主要跡象之一。當人們身心俱疲,沒有其他方法來應對慢性壓力時,這似乎是一種簡單的逃避方式。心理學家觀察到,悲觀比開始有所作為並振作起來更容易。
倦怠的憤世嫉俗成分可以透過動機、人際交往距離或對職業義務的消極、冷酷或超然的反應來解釋,或者簡單地說,完全失去工作意願或動機。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思考是打破不良迴圈並獲得所需幫助的第一步。
下一步是打破負面反饋迴圈並試圖停止過度思考負面想法。在理論上比在實踐中更容易做到這一點,但不要過度思考糟糕的情況並向前邁進,這有助於你繼續前進,而不是陷入過度思考之中。
除了避免情感距離外,在倦怠情況下防止身體距離同樣重要,為此,你需要為自己設定界限。學會對讓你感到筋疲力盡和不堪重負的情況說不。按計劃的時間休息午餐,多喝水。
當你需要額外的時間來完成任務時,與你的老闆或主管溝通,而不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加班過度而身心俱疲。闡明你的責任是什麼,以及它不是什麼。指出你面臨的任何工作場所不平等現象,或者如果有人盜用你的工作成果。界限可能難以建立,但對於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及應對倦怠和工作中的不良文化至關重要。
社會和情感支援
許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援可以極大地幫助減少壓力對健康和倦怠的影響,並幫助以積極的方式應對這種情況。一項針對 1035 名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包括 608 名醫生和 427 名護士)的研究表明,他們持續面臨沉重的負擔,無法休假,結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倦怠和更高的社會功能障礙。同一項研究表明,無論受試者的性別如何,獲得社會支援都可以調節倦怠對健康的影響。
社會支援可以是物質或實際幫助的形式,例如協助你的日常工作或幫助你上下班的交通。擁有可以幫助你處理工作量或傾聽或鼓勵你的人是一種社會支援。配偶、父母、親戚、支援小組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可以成為你在這段時間裡的支柱,獲得社會支援。
練習正念、深呼吸以及獲得治療或引導冥想應用程式可以幫助你獲得保持健康生活和消除倦怠影響所需的情感支援。
嘗試引導冥想應用程式
引導冥想是讓你的身心從壓力、焦慮和疲勞中獲得急需的喘息機會的好方法,而這些壓力、焦慮和疲勞會導致倦怠。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暫的定期引導冥想也可以恢復身體的平靜與和諧,從而增強專注力並提高持續生產力的能力。它還有助於我們以清晰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目標,併為自己設定可實現的界限——克服倦怠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如果你因為過度工作或生活而感到不知所措,請允許自己休息一下,嘗試引導冥想。
此外,對於那些正在應對倦怠的人來說,利用基於正念的實踐來創造遠離與這種狀況相關的自我毀滅迴圈的空間至關重要。引導冥想可以幫助個人發現自己內在智慧的力量,讓他們清楚地瞭解如何在混亂中恢復平衡並找到快樂。
結論
統計資料表明,經歷倦怠的人士士氣低落、參與度下降、錯誤增多,並且更有可能失去生計來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使得世衛組織將倦怠綜合徵列入《國際疾病分類》,並將其稱為一種職業現象。及時處理並遵循應對機制對於維護身心健康以及儘可能地維護職業尊嚴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