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中的心智理解


當我們與朋友進行深入交談時,我們心智是如何形成的細節是否會浮出水面?如果沒有,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並在下次對話中學習和討論它。

引言和概述

在提到心智時,定義這個詞至關重要,因為它需要清晰明瞭。根據大多數印度傳統,心智不是大腦的一部分,也不是資料處理系統。相反,心智的概念是,它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心智狀態,構成了複雜認知活動。這些領域至少在理論上是可以體驗到的;可以透過關注我們如何感知體驗、檢測、推理、記憶和其他心智過程來注意到它們。印度哲學家將這些心智狀態稱為重新分析(JNA)或意識到(buddhi)他們的目標。因此,根據傳統的印度哲學家,心智包含幾種能夠認知周圍環境的心智狀態。當我們徹底檢查心智的結構和構成時,這種廣泛的共識立即瓦解。

這些論點的主題包括主觀體驗的形而上學有效性以及它們與其他事件(尤其是自然事件)的相關性。這些差異基於西方現代的著名概念,特別是笛卡爾以來西方哲學中討論的心身二分法。鑑於大多數印度知識分子都認為存在超物理現實,因此他們並不認為心智狀態的本體論特徵這一主題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只有唯物主義的迦爾瓦迦學派將心智簡化為物質。根據其倡導者,心智狀態可以簡化為物理過程,並且缺乏獨立的本體論身份。大多數其他思想家強烈反對這種觀點。然而,他們對超物理存在的接受並不總是等同於傳統的心身二元論。此外,即使他們都拒絕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們對心智如何運作也有截然不同的概念。

吠陀對心智的理解

《伽他奧義書》和《博伽梵歌》中著名的戰車類比說明了一個吠陀心智模型。人們被比作由套著馬具的馬以不同的角度拉著的戰車,馬代表著官能。真正的觀察者,即代表普遍一體性的人,坐在心智旁邊,心智是駕駛員,控制著韁繩。沒有自我,任何合乎邏輯的行為都是不可想象的。在《泰特利耶奧義書》中,個人被描繪成五個不同的鞘或層,圍繞著個人的自我。它們如下

這些鞘在越來越精細的尺度上被描繪出來。自我處於最高等級。至關重要的是,阿南達的等級高於智力。這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與非邏輯內容的聯絡最終構建了意義。普拉納是驅動心智和身體功能的能量。可以從三個角度看待一個人。身體處於最低層,其次是正在使用的能量系統,以及其上層的思想。由於三層相互關聯,因此生理或認知層面的刺激可以改變能量狀態。

普拉納或能量被稱為心理生理系統的“交易手段”。心智是一個經常用來指代前三層級的術語。關鍵的概念是,每個更高的層次都描繪了在其下層出現的特徵。根據這種信念,自我必須存在才能使心智作為獨立的類別出現。

心智的組成部分

瑪納斯、阿漢卡拉、奇塔、布迪和阿特曼是心智的五個基本部分,不能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基本心智或瑪納斯收集感官印象,其視角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和香味的模式向這種感覺運動心智提供資訊。每個感官都可能由不同的主體控制。被稱為阿漢卡拉的自我感將感知與個性化的中心聯絡起來,從而導致“個人”體驗。一旦阿漢卡拉將感官感知與自我感聯絡起來並將它們與自我感相關聯,智力或布迪就會做出判斷。智力的“內部工具”(Antahkarana)是瑪納斯、阿漢卡拉和布迪。

奇塔是大腦的記憶儲存。這些記憶作為其餘智力運作的框架,但它們並不一定充當潛在的沉積物。新鮮感知的排列引發原始或先天的驅動力,從而產生一系列情感體驗。阿特曼,也稱為靈魂或梵天,是意識的核心組成部分,並被這種心智複雜性所包圍。阿特曼被認為存在於有限類別列表之外。

認識論二元論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心智可以獲得兩種型別的資料:超越資訊和交易知識。它植根於印度哲學的概念,將意識視為無法簡化為心智狀態的基本概念。根據該理論,大腦透過篩選、限制和誇大意識來頻繁地反映意識。它不創造意識。這使我們相信意識存在於大腦或認知活動的主要層面或之上。它指出,心智充當一個介面,在身體和意識的兩端連線起來。當它透過我們的感官系統與外部世界整合時,我們體驗到現象意識;當它與我們的意識互動時,我們體驗到超越的實現。當感官資訊充斥心智時,意識充當反射源,但如果一個人清空心智中的所有感官資訊,就會出現直接的、無中介的知識,在其中感知者和知曉者幸福地融合在一起。

自我和心智狀態:數論的觀點

數論學派代表了印度文化中最偉大的心智理論之一。數論學派基於辯證形而上學,將內在生命(阿特曼)或個體(普魯沙)與由物質(普拉達納)或物質(普拉克里蒂)構成的原始自然對立起來。自然界是無所不在的物質基礎,除了自我之外,所有現象都起源於此並從中發展。構成基本自然的三個特性(古圖爾)在物理上轉變為構成多樣性領域的現象。

數論學派代表了印度文化中最偉大的心智理論之一。數論學派基於辯證形而上學,將內在生命(阿特曼)或個體(普魯沙)與由物質(普拉達納)或物質(普拉克里蒂)構成的原始自然對立起來。自然界是無所不在的物質基礎,除了自我之外,所有現象都起源於此並從中發展。構成基本自然的三個特性(古圖爾)在物理上轉變為構成多樣性領域的現象。

它們是薩特瓦(可見性、輕盈)、拉賈斯(活力、行動)和塔馬斯(惰性、障礙)。它們不是基於物質,而是能量或概念。人們認為,這三個支柱的混合構成了每一個有形的事件,包括大腦和感官器官。自我,它是永恆的、非物質的、清醒的或有意識的,是唯一被排除在這個持續發展過程之外的原則。另一種定義自我的方法是,它是有意識的存在,觀察著自然的改變而不參與其中。因此,雖然它是見證世界多樣化帶來的體驗的見證者,但它是無為的。

結論

心智是心理學中最困難的課題之一,它一直困擾著每一個試圖理解它的領域。歷史上一直存在關於其本質、能力和身份的嚴肅討論。由於印度傳統的豐富文化背景,很難確定理解被稱為心智的實體的準確方法。因此,整體的、包容一切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更新於: 2023年2月6日

560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